接力生命火种 传递大爱精神——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骨髓捐献志愿者葛逸凡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19-09-16

接力生命火种 传递大爱精神

——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骨髓捐献志愿者葛逸凡

记者 王晴 史恒瑞/文 宋超/摄影

针,扎好了,机器,慢慢开始启动。血液从右臂采集出来,顺着输液管流入细胞分离机,待分离出造血干细胞之后,血液再顺着另外一侧的输液管,从左臂输入体内。

这是9月11日一大早,在空军总医院住院部15层的血液科采集室里发生的一幕,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葛逸凡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进行着生命火种的传递……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葛逸凡

2018年十月,葛逸凡接到了一通令他稍感意外的电话,这个电话来自中华骨髓库。在他采集了8毫升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4年之后,他的血样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这种只有十几万分之一的概率,就真的发生在了自己身上,几乎没有迟疑的,葛逸凡心里就有了坚定的答案:“捐!”

骨髓捐献,也称造血干细胞捐献,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的较为有效和理想的方法。目前我国血液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仅白血病每年就约有新增近3.6万人。而这些病人中,大多数年龄在三十岁以下,其中十五岁以下的人群占比50%以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不幸。但是要寻找与病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却非常不容易,普遍都要从非血缘关系的意愿捐献者中去寻找。

当得知配型成功的消息时,葛逸凡的父母还是不禁有些担心,担心骨髓捐献是否会伤害到孩子的身体。“我们一开始的想法其实还是有些落后,以为骨髓捐献还是像以前那样,从脊柱中扎针取髓,那样感觉还是挺痛苦的。” 葛逸凡的爸爸向记者述说着,“后来听儿子讲述,再加上我们查阅资料,才打消了疑虑。”

现代造血干细胞移植法采用从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是用科学的方法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动员到外周血中。简单来讲,就是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它血液成份回输到捐献者体内。由于整个采集过程是一个封闭和符合医疗安全要求的环境中进行,因此是极为安全的。在采集完成后,一些轻微疼痛感和不适也将会很快消失。至今没有因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引起对捐献者伤害的报道。

“请相信我们不会为了救一个人,而去害了另一个人”。陪在病房中观察葛逸凡捐献全过程的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主任梁永清笃定地说道。

一次采集总共大约10克的造血干细胞。含部分血液成分,一般是50~100毫升,比一次献全血的血量还少。并且人体对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完全不会影响捐献者自身的健康。

“我们把选择权完全交给孩子,让他自己决定。”葛逸凡的妈妈温柔地笑着说 “他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判断力,无论他做出哪一个选择,我们都支持他。”

做出骨髓捐献的决定后,今年四月,葛逸凡配合中华骨髓库和空军总医院进行了第二次血样配型,结果显示高度匹配,即确认可以移植。在骨髓捐献的前几天,葛逸凡的爸爸妈妈特意从上海来到北京,陪他渡过这段“特殊”的时间。

9月11日一大早,一家人就来到了医院,病房的窗边摆放着一排生机勃勃的多肉植物,床头挂着五彩斑斓的千纸鹤。妈妈给他带了家里的床单枕套,细心地铺好在医院的病床上。

葛逸凡与爸爸

葛逸凡与妈妈

在采血的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葛逸凡全身的血液要在体外循环两次。爸爸小声地问他要不要睡一会儿,葛逸凡轻轻地摇了摇头,采集过程中他躺在病床上不能活动,爸爸就给他戴上耳机,播放他最喜欢听的音乐来放松情绪。妈妈时不时地坐在身边,轻声交谈几句,再给他按摩按摩手掌,放松一下长时间“略显紧张”的肌肉。

2018年5月,我校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赫采同学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同年10月,我校高等理工学院2016级本科生黄文欢同学将这份爱心进行接力、传递。时间才短短过去一年,葛逸凡再次接过了接力棒,将这份大爱继续传递着……三位北航人,传递着人间大爱,传承着爱国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

校党委副书记赵罡(左三)看望葛逸凡

学院领导、导师、辅导员等看望葛逸凡

校党委副书记赵罡,学院分党委书记闫晓军,葛逸凡的导师、辅导员等都前来探望,鲜花摆满了房间。高大的小伙子竟有些不好意思:“这又不是啥大事儿,真没什么了不起的。”

赵罡向葛逸凡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你是北航的骄傲!我代表曹淑敏书记、徐惠彬校长给你点赞!你的这个举动肯定是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你的爸爸妈妈是非常伟大的父母。好好休息,按照医生嘱托,养好身体。”

葛逸凡与父母

经过了三个半小时的采集,55毫升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被迅速装入恒温箱,通过飞机运往广州,那里有一位九岁的小男孩,正在等待这袋“救命之血”。

据了解,自2008年起,我校便开始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动员工作,于2010年开始正式采集,去年一年,北航就有60余位学生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至今我校已有283人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我作为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竟然可以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甚至是挽救他们一个家庭,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葛逸凡说道。

去年,葛逸凡从北京交通大学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研到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善良、率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参与航发燃烧课题组的各项科研任务。在赴中国航发燃气涡轮研究院的实习中,葛逸凡充分利用在课题组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实习部门的一致好评。刚刚实习归来,就又投入到了国家重大专项的课题研究中,从理论文献的综述分析到试验台的设计搭建,他都努力学习,为课题的研究贡献着自己力量。学习科研之余,他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定期锻炼身体。

值得一提的是,葛逸凡的父母也都在从事航空航天相关工作,他的父亲是我校校友,1987年同样考入了我校能源动力与工程学院。父子两代“北航人”,都在为了祖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努力拼搏、发光发热。传承红色基因,父母都是共产党员的他,也正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这是我的学弟。”葛逸凡的爸爸拍着儿子的肩膀笑着说,“我们北航的航空航天学科确实很牛,无论国内国外都是很厉害的。既然他也想走航空发动机研究这条路,我就建议他来到北航。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任重而道远,很需要一批人才来办大事。他愿意走这条路,我很欣慰,不论是航空发动机事业,还是骨髓捐献挽救人的生命,我们就一家人一起为国家服务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坚持勇敢品质和大爱精神,将生命的能量和火种继续传递,这,就是北航人!


相关阅读:

用勇敢浇灌生命之花,用微笑传递无私大爱——记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骨髓捐献志愿者赫采

这次生命接力,让几万人点赞!他却说,这很微不足道——记高等理工学院骨髓捐献志愿者黄文欢


编辑:王晴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10 月
31
10 月
31
10 月
31
10 月
31
10 月
30
北航召开两校区饮食服务专题工作会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10-30
10 月
30
10 月
29
庆祝钟群鹏院士九十寿诞座谈会举行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10-29
10 月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