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研究性”课程教学 提升研究生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
——写在北航首批研究生教学“研究性”示范课程系列报道结束之际
黄海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强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统筹推进建设一批双一流大学。北航在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学习借鉴海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生的先进经验,明确研究生课程学习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必须抛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探索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符合认识规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加强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恰逢其时,在全国教育大会之后,由研究生院与校党委宣传部合作,自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北航校报》陆续推出了第一批5门研究生教学“研究性”示范课程系列长篇报道。每篇报道都贯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有同行资深专家对该课程做出评价,指出该课程“研究性”的不同特色,从而为广大教师提供可信的、可学习的参考样本。该系列报道在我校师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校这五门“研究性”示范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研究生具有从事研究能力的基本素质,具有如下不同的特点:
突出了“育”字。以课程为平台,将唯物辨证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融合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提高研究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学术严谨,备课充分,注重教师自身的“身体力行”作用。
突出了“探”字。探究和批判性是研究性教学的根本和实质,是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基础。激发研究生善于质疑、勇于探索和批判、敢于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研究生自主性学习和探讨。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不是纯粹的“教书匠”,而是引导研究生不断与之共同探索的“研究者”。
突出了“新”字。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引入最前沿的科研与行业发展动态,传播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路径,更好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突出了“导”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作用,在学习内容、方法、方向上给予指导,倡导研究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和实践,督导研究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提高研究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觉性和参与能力。
突出了“动”字。以问题为导向,课堂上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研究生讨论、交流、互动与探究,与研究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长进,避免教师满堂灌,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这些课程将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相结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有机融合在一起,基本实现了“研究性”的教学,受到了研究生的欢迎与高度评价。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缩小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差距,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前不久,在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健全培养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在课程建设方面,将持续推动对标国际、结合中国特色的本、研一流课程体系建设及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建设,不断探索与实践“研究性”课程教学,创造新办法、新经验,增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培养能力。我们期待有第二批、第三批“研究性”示范课程的产生,有大量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及其团队在北航校园里持续不断地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