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师说】梁国柱:不做“名师”做“明师”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2-04-27

编者按:在五四青年节前夕,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习近平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在北航宇航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是北京市教学名师,却说自己不做“名师”,更要做“明师”。同学们亲切地叫他“老梁”,年轻同事都想向他取经。在北航本硕博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已有32年,始终围绕火箭发动机专业辛勤耕耘,为航天事业培养输送大批人才,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跟小萱一起走近他——

梁国柱:不做“名师”做“明师”

记者 梁丹 王晴

梁国柱老师 手绘/岳安达

中等身材,一张不笑时略显严肃的国字脸,方框眼镜背后一双明亮的大眼,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里,宇航学院的梁国柱教授并不打眼。但在学生心中,他却是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专业课老师之一,是乐观、亲切的“老梁”。年轻的同事说起梁老师,则都是希望“多和他取取经”。

去年,梁国柱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有人问起他的心得经验,梁国柱却笑着摆摆手说,“哪有‘名师’这么高的水平,我只是一直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一点的老师。”

“明师”要明课堂

在宇航学院党委书记刘睿看来,梁国柱的“明”首先表现在专业课堂上。

发动机专业,系统性、综合性是最突出的学科特质。“科学问题最艰深,工程问题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在梁国柱看来,系统地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是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的课堂教学目标。

“计算推力室喷气速度,影响这一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变量对参数的影响是什么,谁能讲一讲?”本科生田嘉琪还记得,梁老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很多问题,还会花很多时间和学生推导公式,把不同公式的变量拿出来比较、推演。

梁国柱教授的课堂板书

火箭发动机专业集成了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气体动力学、传热学等多门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具体的复杂工程问题。概念多、计算复杂、原理艰深,不少学生对这门专业课很是犯怵。

在梁国柱的引导下,田嘉琪和同学们发现,“原来,这些看起来繁多、复杂的发动机计算公式,其实都要用到诸如流体力学里的连续方程、动量方程等知识。”就这样,那些已经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梁国柱分享的经典案例、项目实例和实际问题中,不断从陌生变得熟悉。

“很多本科生都和我说,梁老师两个小时的专业课,感觉嗖地一下就过去了。”本学期承担梁老师本科课程助教的火箭发动机专业博士生任嘉琳说。

梁国柱教授的本科生课堂

与本科生课堂的重视原理、强化不同知识的系统联接不同,在硕士研究生课堂上,“梁老师特别关注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解决能力。”硕士生郭雪松说。

郭雪松还记得,梁国柱提出“发动机中固体或者液体的颗粒会附着在壁面上吗?”按照常理,郭雪松本能地以为在高速气流中,这些颗粒肯定会被喷出。经过自主讨论、小组分享,他深深地记住了,“这些颗粒是有可能附着的”。

梁国柱教授的研究生课堂研讨

“发动机是个系统,不能支离破碎地看它。”这是梁国柱总挂在口头的话,面对摆在学生们面前的一个个复杂工程问题,他认为,要注重在课堂上养成学生的系统思维,提高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明师”要担责任

在校园里,梁国柱的办公室在沙河主楼,实验室则在西南角,步行要15分钟。这么多年来,只要在学校,梁国柱就这么来来回回、不知疲倦地教着学生们。

“我们专业的实验特别复杂,不仅步骤多,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状况也特别多,没有经验的话,一些问题会困扰很久。”第一次搭建试验台前,任嘉琳充满了担心,可她很快发现“梁老师会放手让你大胆地干,然后在你快要‘崩‘的时候拉你一把。”

刚入组的学生马上都会发现,不管多小的实验,梁国柱都会在场,“随时随地准备教我们”。

“梁老师这样太辛苦了。”有人也曾不解。梁国柱却说,“不在场就是没有尽到我的责任。”他介绍,虽然高校实验室都有着一套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但是火箭发动机实验存在工质压力高、需要点火燃烧等特点,所以哪怕学生做的实验已经是很常规、娴熟的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也要去现场看看。

知道学生进行试验1.png 指导学生进行试验2.png

梁国柱教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在选择火箭发动机专业之前,任嘉琳稍有些信心不足,“做发动机,我们要学习、了解、应用的知识太多了,不管是做实验还是写论文,都有点慌。”

面对学生心底这种对专业未知领域的些许迷惑,梁国柱显得很“放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发动机研究中的乐趣,他带着学生一起读文献、做实验……“梁老师自己是个很乐观、对知识很好奇的人,大家能很快被他带动起来,自己研究时不觉得有趣的事,他一加入就马上很有吸引力了。”任嘉琳说。

为了做到这一点,多年以来,梁国柱把自己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给了学生。“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他常是在指导完学生、修改完学生的文章后,才会挤出一些时间处理自己的其他事务。

 

2006年11月,梁国柱教授带领参加课外科技实践的老师和学生们在内蒙古成功实现学生自己设计的巡航导弹固体助推发动机首次点火试验

很多老师会把科研和教学分开,在梁国柱看来,科研与教学并不矛盾,两者都是为着人才培养去的,“我们的终极目标和最终产品,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人。”

“要让自己和学生真的明白,哪些东西是重要的、关键的,哪些是锦上添花、不必要的。”在梁国柱30多年的执教生涯里,他一直在追求教书育人最规律、最本质的东西。

年轻教师喜欢捧着厚厚的书找教学“秘方”,这种时候,梁国柱会说,“没那么复杂。学校不就是老师、学生两类主体,教学、科研两个活动,人才培养一个目标吗?教师、学生互动好,一起达成好目标,这就算是成了。”

“明师”要引志向

“学航天一定是誓要为国家服务的。”课堂上,梁国柱总对学生说,一旦选择了航天、选择了火箭发动机这样的事业,就绝不可能只想着自己,一定要有服务国家战略、空天报国的情怀。

很多年前,同院大哥哥考上北航的消息,给还在遵义一中读高中的梁国柱种下了一颗朦胧的种子。

刚到北航的梁老师.png

刚来到北航时的梁国柱

“刚开始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梦想,但当我在北航受到了一大批老师的影响,体会到了他们对航空航天事业的执着、极高的专业水平和焕发出的个人魅力,这颗种子一点点地发芽长大了。”这颗被许多优秀师长费心浇灌的初心,让他在上世纪90年代汹涌的市场浪潮里,最终逆流选择了留校,继续从事航天领域的研究。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认为很少有人天生就很明确自己的志趣,知道自己愿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 去发现“苗子”,培养人才,引导更多的学生挖掘、坚定对专业的热爱,梁国柱开始了更多的尝试。

梁国柱教授为高中生作航天主题报告

2019年5月1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三丙火箭成功发射。梁国柱在现场观摩台亲眼目睹了发射过程,3公里外,他的两名毕业学生正在发射台上担任火箭发射的技术保障工作。

梁国柱的两名毕业学生担任长三丙火箭发射的技术保障工作

和梁国柱同去参观的老师们很羡慕他,“这是很罕见的,一门两师兄弟能同时在塔上担任这么重要的发射保障工作。”

“学师长风范,干航天事业。”这也是梁国柱每每想起就会感到骄傲、自豪的时刻,也是他常常在课堂上分享给在校学生的身边榜样。每当他讲起这样的故事,年轻学子眼中的光芒总会变得更加明亮。

梁国柱老师

三十余载岁月如歌,航天战线桃李芬芳。梁老师始终秉持本心,认真教学、严谨科研,将空天报国的信念根植在学生心中。在他看来,“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

(审核:李建伟)

编辑:王晴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9 月
06
09 月
05
09 月
05
09 月
05
09 月
05
09 月
04
09 月
04
09 月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