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师生积极开展云端学习科研任务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2-05-30

当前,学校继续实施封闭管理各项措施,全体北航师生落实居家办公、线上学习要求,积极开展云端学习科研任务。

今天是5月30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北航师生勇于创新争先,矢志空天报国,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团结一心,克服万难,课程学习不耽误,科研工作不断线,为科技战疫贡献智慧,成果丰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不停,有序产出。

共克时艰 科研学习不断线

在“云上”点对点科研指导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杨功流教授课题组采用微信群、电话、视频会议等灵活方式开展点对点科研指导、论文修改等远程辅导工作,最大限度减小无法进行线下指导的影响,缓解疫情期间的焦虑情绪。

因课题组承担的项目科研任务紧迫,为确保项目进展不受疫情影响,杨功流教授开展点对点科研指导,蔡庆中老师带领闻泽阳、陈天宇等博士生分别在家与宿舍实时连线,开展系统集成、算法设计与接口调试等技术工作,并通过与总体单位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技术细节沟通,确保项目节点保质保量完成。

在“云上”进行模拟仿真实验

《电子设计基础训练》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的必修实验课程,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课程组采用线上授课方式,通过腾讯会议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同时指导同学们采用“Tinkercad”在线软件工具,完成电子设计实验的线上电路设计与仿真。

在“云上”开展导学活动

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王艳洁老师担任北航学院士嘉书院本科生导学导师,疫情居家期间,王艳洁教授灵活地应用线上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导学活动,从专业调研、心理辅导等多方位指导、关心学生。

在“云上”组织各类学术交流

宇航学院富庆飞研究员喷雾燃烧团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停课不停研,开展了种类多样的线上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多次线上党课、线上组会、线上讲座等活动。团队教师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为带来多场精彩的学术汇报,拓展了团队成员视野,使大家在疫情封校期间也能增长知识、舒缓压力。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疫情防控期间各项科研工作有序开展,持续开展和航空航天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

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商飞大飞机创新谷开展线上交流会

在“云上”进行课题研究

数学科学学院王海辉教授课题组在疫情期间坚持“科研不断线”,在居家科研的情况下持续推进重大课题进行。课题组与北大口腔医院的合作项目”口腔颌面肿瘤及周围血管智能识别分割系统“取得重大进展,另一趋势预测领域课题论文已投稿到《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一区)。

左:口腔颌面肿瘤及周围血管智能识别分割系统;右:航空发动机气路参数趋势预测软件界面

在“云上”学位论文答辩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测控系3名博士、14名硕士通过线上形式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各位答辩老师在网络会议上认真听取各位同学的PPT汇报,并审查质询,对每位同学的论文提出了修改意见。所有同学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

无论是“云端”课堂、远程答辩,还是线上组会,北航师生透过屏幕感受着爱与知识的热度,物理的距离远了,心却更近了。与此同时,在携手抗疫的关键时刻,各研究团队也积极科研攻坚,推进防疫技术攻关、分析公共安全韧性,为战疫贡献北航力量。

同心战“疫”科研攻坚 

研制高性能国产ECMO系统

由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樊瑜波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陈增胜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ECMO系统研发”项目和“ECMO 核心部件血泵、膜肺系统及插管研制”课题稳步推进,为早日研制出高性能国产ECMO系统并推向临床救治心肺衰竭重症患者贡献力量。

左:自主研制高性能ECMO多目标多参数集成反馈系统、右:ECMO血泵多目标多参数血流动力学优化

北航ECMO小组与高性能国产ECMO“产学研医评检”产品攻关团队在疫情期间保持紧密合作,多次通过视频交流方式研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推进。到目前为止,团队成员已研制出高性能ECMO系统原理样机(包括ECMO主机,血泵,膜肺,中空纤维膜丝,多参数传感器等),并搭建出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ECMO系统体外多指标精准测试平台。经联调测试,该原理样机关键性能(包括气血传输特性、血流动力学特性、血液相容性等)赶超国际最先进ECMO系统,获得相关医学和工程专家一致认可。

组建联合实验室 积极推进防疫技术攻关

作为我国呼吸机领域的头部企业,疫情暴发以来,谊安医疗向全球生产供应6万余台套重症呼吸机。为实现高端呼吸系统装备自主可控,突破共性关键科学技术和“卡脖子”问题,2021年12月,“北航-谊安呼吸系统及相关疾病诊疗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

近日,联合实验室针对呼吸机、麻醉机所涉及的新型通气及控制模式、智能化通气和血气监测、个性化智能化呼吸治疗技术、机械通气撤机模式、麻醉深度检测、家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指尖芯片等前沿技术设立创新项目,开展联合研究。实验室先后于3月31日和5月19日召开专题研讨会,北航青年学者与一线技术专家开展深入研讨。

承担新冠病毒应急项目 提供防疫技术保障

空间与环境学院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团队积极承担北京市科委新冠病毒应急项目“基于低温等离子体射流的冷链食品外包装消杀关键技术与装备”,为科技冬奥疫情防控和决策提供技术保障,组织及参加了多次关于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研讨会,为疫情防控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和技术支持。

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团队病原微生物消杀技术与装备提供强有力的防疫保障,得到多方表彰。

化用可靠性工程理论 发表疫情研究最新成果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复杂系统韧性与体系工程”研究团队,将可靠性工程领域中韧性(弹性)理论用于公共安全分析中,建立了以社区为中心的突发公共事件影响下的公共安全韧性模型,对新冠疫情下公共安全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RA在线刊出论文截图

相关研究成果以“Community centered public safety resilience under public emergencies: A case study of COVID-19(公共事件下以社区为中心的公共安全韧性——以COVID-19为例)”为题发表在风险学会会刊、风险领域Top1期刊(Q1,IF=4.000)Risk Analysis上。

左:公共安全韧性模型及实证数据;右:以社区为中心的公共安全韧性实证模型

自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以来,北航各大科研项目组克服困难,砥砺前行,坚决保障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取得了系列可喜成果。

锲而不舍 重大科研不停歇

国家数值风洞重点项目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闫超教授课题组团结一心,在遵守防疫规定的前提下,持续推进各项工作,保证国家数值风洞等重点项目的顺利进行。国家数值风洞项目孵化出大量学术成果,博士生们不断突破、砥砺创新,捷报频传,李金平研究成果被流体力学顶级期刊Physics of Fluids发表,唐登高等人论文获得SCI一区核心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审稿人高度评价。

闫超教授课题组就项目内容进行讨论

应急救灾快速响应系统

宇航学院贺卫亮研究员课题组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临近空间伞翼飞行器的应急救灾快速响应系统”,飞行试验任务较多。疫情期间,课题组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制定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2022年以来,课题组购置无人驾驶小车进行二次开发,将项目研发的飞控系统、数据链、图像传输等设备通过无人小车在校园内测试,模拟伞翼飞行器飞行试验,保障项目进展。

无人小车在沙河校区大钟广场的测试和运行轨迹

海底目标的跨模态智能成像及感知

宇航学院邓岳教授课题组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海底目标的跨模态智能成像及感知”的研究工作。研究期间,实验室严格遵守防疫政策,克服了设备购置和运输不便、数据采集工作无法开展等困难。团队通力合作,按时按期搭建了跨模态智能成像感知系统,并完成了硬件联调和测试。

搭建跨模态智能成像感知系统

原定三亚海试因疫情原因未能成功开展,团队在实验室室内搭建了2.5×3m的缩比水箱环境,用于进行海底跨模态成像模拟。2020年9月至今,团队科研不间断,发表了3篇高水平论文,获批1项专利。

人文社科成果不断线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永红教授在疫情期间坚持科研工作不断线,积极发挥研究生教育研究团队力量,持续开展学术交流。在“研教星空”微信公众号推出 “新冠疫情下全球大学”专栏,持续推送海外学者原创研究成果;组织研究生教育系列专题讲座,主办研讨会,多次全国大会报告。

左:2020年4月在“研教星空”微信公众号推出 “新冠疫情下全球大学”专栏海外学者原创文章示例;右:受邀全国报告示例

5月12日,由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基金理事会组织的第八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评选结果揭晓,我校法学院王锴教授的论文《论宪法上的一般人格权及其对民法的影响》(《中国法学》2017年第3期)荣获三等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现已成为我国法学界最具权威性的奖项之一。

为鼓舞青年教师投身科研,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学校决定举办北航“敢为”科研系列讲座,主讲人包括院士、专家、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等,首场讲座将于6月1日举行,苏东林院士、王英勋研究员主讲。

编辑:贾爱平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10 月
31
10 月
31
10 月
31
10 月
31
10 月
30
北航召开两校区饮食服务专题工作会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10-30
10 月
30
10 月
29
庆祝钟群鹏院士九十寿诞座谈会举行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10-29
10 月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