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纪实三】抢抓机遇 担当实干 汇聚一流人才队伍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2-06-20

【编者按】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高校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北航从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高度出发,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奋力开创一流大学建设新格局。为全面总结北航人才工作经验与成绩,全面宣贯新时代北航人才工作方向与举措,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崇尚人才的浓郁氛围,汇聚“人才强校”的强大力量,特开设新闻专栏,以飨读者。

抢抓机遇 担当实干 汇聚一流人才队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北航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为国而生、与国同行,建校7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党管人才重要原则,系统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把优秀人才集聚到一流大学建设中来,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北航不仅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领军领导人才,同时建成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具备一流创新活力和学术竞争力的优秀人才队伍,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抢抓机遇,担当实干,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持续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着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人才优势稳步增强,人才效能不断提升,为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领导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工作原则,努力构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大人才”工作格局。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工作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努力构建人人皆可成才的发展环境。

积极构建“思想引领、榜样示范、底线约束”三位一体的教师思政工作体系,不断加强党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深度凝练“空天报国”北航精神谱系,引导广大教师胸怀“国之大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持续强化对青年人才的政治吸纳,创建“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党建工作站”,把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紧密团结在党的事业周围。

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引、育、用机制

建立“校-院-团队”三级人才引育责任体系,强化校院协同,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力提升世界优秀人才吸引力。举办国际青年学者唯实论坛,打造“智汇北航”海外引才品牌,建立人才引进的海外联络员制度,汇聚国内外一流人才。先后实施“卓越百人计划”“准聘制”等,持续优化人才发展通道,构建顶尖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快速引进的绿色通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匹配学科发展重点方向,建立全球人才库,实现精准引才。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以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为重点,聚焦“破五唯”与“立新标”关键问题,率先启动分系列发展与评价机制改革,建立教师队伍分系列发展与评价体系,突出“业绩、质量和贡献”,采取代表作评审、第三方同行评议等评价方式,树立了潜心育人和科研攻关的鲜明导向。持续优化人才发展支持体系,汇集人才房、办公实验用房、经费、博士生指标等核心资源,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通过普惠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支持各类人才发展,基本形成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努力成才的生动局面。

坚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把人才放到关键岗位,尊重信任,放手使用,让他们领衔重大项目,深度参与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探索实施分类评价、长周期评价,允许失败,宽容失败,营造尊重差异、鼓励探索、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鼓励支持并让青年人才敢于挑梁担纲。我校牵头负责或配合的国家重点型号两总(含副总)中,青年人才占比达到50%;引进的“国家海外人才计划”青年人才100%担任独立PI,其中赵巍胜教授2013年入职北航后带领团队在自旋电子领域坚持创新,2018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8英寸巨磁阻传感器晶元,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引领北航自旋电子研究与国际一流水平比肩。同年,为满足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成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由赵巍胜教授担任院长,集中力量继续攻克芯片研发关键技术,为服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急需做出更大贡献。

系统推进人才特区建设

学校坚持立足“四个面向”,积极推进人才特区建设,通过特殊的人才机制,集中政策资源,赋予特区更多的资源支撑、更加自主的人才评价权,赋予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等,构建灵活高效地用人机制,让人才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光明日报》报道青年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第三届“科学探索奖”先进制造领域获奖者陈华伟事迹

2012年,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学校紧紧把握住国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重大机遇,整合优势资源,成立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实施“国际化、年薪制、聘任制、合同制”的“一化三制”运行机制,成功吸引和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和青年科学家,成为北航国际引智人才特区和前沿研究创新高地。先后引进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6名发达国家院士、84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含青年项目)、169名卓越百人等260余名高层次国际化人才,48%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樊文飞、土井正男、谷畑勇夫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在聘期内当选外籍院士,赵立东、刘明杰、杨树斌、赵士腾等海外青年人才在《Nature》《Science》发表重大原创成果10篇,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立足新发展阶段,北航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把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引进世界级学术大师组建研究中心,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重点构建国际化的人才管理机制、工作环境和服务团队,吸引集聚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家,为推动北航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北京市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2020年1月22日,《Nature》杂志在线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树斌教授课题组在单层二维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2020年4月8日,Nature杂志以在线全文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刘明杰教授课题组在超强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Layered nanocomposites by shear-flow-induced alignment of nanosheets”

2017年以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学校先后成立无人系统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机载系统创新中心五个科研特区和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承建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聚焦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关键技术和人工智能、新材料、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以国际重大科学问题或国家重大攻关任务为牵引,通过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凝练形成了北航特有的“大团队凝聚人,大项目激励人,大平台锻炼人,大贡献成就人”的“四大”团队育人模式。2017年以来,培育产生院士3人,100%的科研团队均有教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人才效能不断提升

2012年,学校以人才年为主题,发布了中国高校第一个《人才行动计划白皮书》,实施蓝天人才行动计划,开启北航人才工作快速发展的十年。截止目前,学校各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516人次、362人。两院院士增选不断线,连续5届增选12人,居全国高校第4,其中工程院院士增选9人,居全国高校第2;汇聚了8位发达国家院士,其中王东明、江雷等5位在聘期内当选;立德树人大先生持续涌现,6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高端人才占比不断提高,高质量人才梯队比较优势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北航王华明院士领衔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航苏东林院士领衔的电磁兼容技术创新教师团队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获评A+学科数并列全国11;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数量居全国高校第2,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数量居全国第1。无人系统、紧缩场系统、装备电磁兼容、高温/超高温涂层材料技术等一大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果 不断涌现,填补了我国在临近空间飞行器、发动机叶片热障涂层技术等领域的空白;在集成电路、新型磁性材料、先进热电能源材料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赵立东教授自2014年入职北航以来,专注热电能源转化材料的研究,连续发表了6篇Science和1篇Nature。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北航人不断立功,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来源:人事处

编辑:贾爱平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4 月
09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到北航调研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04-09
04 月
10
04 月
09
慕尼黑工业大学副校长一行访问北航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04-09
04 月
09
04 月
08
04 月
08
北航召开教代会代表双月通报交流会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04-08
04 月
08
04 月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