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10月25日电(通讯员 魏茜/文 记者 邸白鹭 章修惠等/摄影)10月25日晚19:30,“与国同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70周庆祝晚会在沙河校区综合体育馆举行。北航全体校领导,首届毕业生戚发轫院士,1983届毕业生孙聪院士,王华明院士、苏东林院士,军队系统校友代表段洣毅少将、简仕龙少将等受邀嘉宾、校友代表、师生代表等700余人到场观看演出。广大师生校友通过网络直播云端相聚,同享盛会,共同庆祝母校70周年华诞。
晚会以“与国同航”为主题,通过三个篇章的精彩演绎,讲述北航七十载奋进历程中“为国而生,与国同行”的光荣使命,传承代代北航人血脉基因中矢志“空天报国”的价值追求。飞机形态的舞台美轮美奂,空天文化融入整场演出,全球直播,共铸荣光。
伴随着钟声倒计时结束,一曲交响《新的天地》正式拉开校庆晚会的序幕。奋进新征程的步伐始终坚定,开辟新天地的华章更加动人。
第一篇章《初心·启航》,讲述了北航从诞生于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到发出逐梦一流时代强音始终为国而生、与国同行的初心使命。建党百年献词团学生代表朗诵的《七秩华章》展现北航紧随国家战略需求发展的脚步,校友带来的歌曲《星梦》刻画了新中国红色工程师的空天之梦,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的学生原创舞蹈《我心中的红》用空中铺展开如浪潮般翻涌的巨大红旗刻画了北航人澎湃的爱国之情。
第二篇章《潜心·远航》讲述了四代北航人踔厉奋发,接续奋斗,以70年栉风沐雨、传承超越的成功实践,书写了“北航答卷”,形成了“空天报国”精神。微电影《给我们星辰的人》用一幕幕镜头暖心呈现扎根立德树人一线的北航教师,展现了所有北航教师的光芒与期许。跨越75岁的师生大合唱《三寸薪火》感染全场,节目演员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6岁,点点薪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由校友和在校师生共同出演的校园青春歌舞《胸怀寰宇》讲述了北航坚守三代人的空天梦。由2013届本科校友陈雪燃原创编曲的青春旋律《奔跑的青春》将北航学子昂扬奋发的面貌生动呈现。纪念北航创建人之一沈元院长诞辰100周年创作的歌曲《西府海棠》,由2015届本科校友王天阳深情演唱,用歌声深情缅怀,鼓励后辈。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代表与北航女排、男排、男足运动员共同演绎《一起向未来》,青春的旋律动感十足。师生校友共同演唱的《星辰大海》彰显了一代代北航学子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的自信姿态。第二篇章的最后,一场精彩的情景戏剧《筑梦青春》依次展现北航师生、校友在乡村振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疫情防控、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等重大任务中的奉献与担当。
第三篇章《赤心·领航》讲述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努力谱写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篇章。微电影《在天空写诗的人》讲述了北航人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中艰苦奋斗与开拓进取的坚定身影。入选“共和国脊梁”工程的原创大型音乐剧《罗阳》选段上演,缅怀致敬"航空工业英模”、歼-15总指挥罗阳为祖国航空事业鞠躬尽瘁的伟大壮举。身着民航飞行员、航天员服装的青年学子表演《腾飞起航》,用踢踏舞青春跃动的舞步,展现北航青年空天报国的坚定决心。
《寄语青春》节目环节,航空航天领域杰出校友、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宇航学院名誉院长戚发轫院士,1983届校友、歼15总设计师孙聪院士回忆了在北航求学的感悟与收获,深情表达对母校70周年华诞的祝福,对青年北航学子提出殷切期望。孙聪院士为北航学子提出希望:“北航是培养空天人才的摇篮,希望北航学子秉承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戚发轫院士勉励青年学生:“希望北航的年轻一代传承空天报国精神,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为祖国无私奉献。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比我们当年做的更好!更精彩!更辉煌!”
北航2018届博士生、神舟九号任务航天员刘旺现场连线,寄语新时代北航人为国而生担重任,与国同行立新功。祝福母校的未来能像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脚步一样,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希望更多的北航学子传承空天报国的北航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和祖国在一起。
师生校友共同演唱《和祖国在一起》,屏幕中的大事记串联了七十载北航奋进历程,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晚会在全体参演人员合唱《领航》中结束,深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唱响民族复兴的主旋律,启航下一个非凡十年!
这堂精彩纷呈的演出,不仅是一场科技与艺术交织的盛典,不仅是一场属于北航人的真挚祝福,更是一堂跨越时空、鲜活而又深刻的思政大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航全体师生员工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努力谱写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篇章,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审核:庄岩)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