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北航1953级校友沈忠芳同志

发布时间: 2024-08-19 / 点击数:

今天,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原副院长沈忠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21时35分在航天中心医院逝世,享年90岁。

沈忠芳同志是该院导弹技术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曾任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他长期从事飞行器系统设计研究工作,多次获得航天奖、中国航天基金奖,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为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3月,沈忠芳同志入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沈忠芳同志是北航校友,1953年考上北京航空学院,就读飞机设计专业,将毕业设计“北京一号”送上蓝天,毕业后进入国防部,研制导弹卫祖国,带领中国导弹走出国门,他隐姓埋名、淡薄名利,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

高中毕业时 毫不犹豫地填报飞机设计专业

1934年,沈忠芳出生于上海。从他记事起,生活就笼罩在日军飞机轰炸扫射之中,不是在舍家避难,就是在逃难,转学5次、辍学1次之后,沈忠芳才读完小学课程。沈忠芳当时想:“如果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的飞机,一定要打得他们落荒而逃。”

1953年高中毕业时,看到报考目录有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忠芳毫不犹豫地填报了飞机设计专业。

“当时一些有爱国心的年轻人,就想搞飞机设计,将来为祖国设计飞机。我们的毕业设计是‘北京一号’,都飞上天啦。”

毕业后投身导弹研制 隐姓埋名60余载

大学毕业之后,沈忠芳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这就是我国空天防御事业的诞生地“二院”,现在叫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也是我国导弹武器装备的研究生产基地。当时,美军派出U-2高空侦察机侵入我国领空搜集情报,为了防御敌人,我军引进了“萨姆-2”地对空导弹。

1962年9月9日,沈忠芳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我军用“萨姆-2”导弹成功击落了U-2。

要对付敌人的飞机,不是只有造自己的飞机才能做到。

“没导弹不行吧?任何飞机都可以侵犯你的领空,如果人家飞得更高,炸你怎么办?”

没有先进的导弹,就没有强大的国防。沈忠芳从此投入自己的“战场”,从仿制到定型,沈忠芳和同事攻克万难,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型号的地空导弹——红旗一号。紧接着,他又参与了红旗二号的自主研制。

1967年9月8日,国产的红旗二号地空导弹击落了来犯的U-2,捍卫了祖国领空尊严。红旗二号的成功,也为后来我国自行研制新型防空导弹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20世纪60至90年代,我国对空防御主要依靠第一代、第二代防空武器系统,但随着外国新一代先进装备的服役,我们已有的对空防御不能满足需要,急需研制出具备抗干扰能力强、抗多目标打击等功能的“第三代”。

沈忠芳揽下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的重任,带领团队在1994年全面完成了攻关任务,使得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迈入正轨,我国防空导弹研制水平由此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亲眼见证国防实力强大 “现在谁也不敢随便欺负我们!”

2009年,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在国庆60周年阅兵中亮相,当导弹武器装备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时,花白了头的沈忠芳像“看到家里孩子一样”在观礼台欣慰着。

他后来说:“东方的睡狮醒了,谁敢欺负我们?一个民族就这样,要靠自己来强大,这个很重要。”

而“彪悍”的人生,向来不满足于只创造一个奇迹。1986年,沈忠芳和研发团队研制的B6系列导弹走出了国门,实现了零的突破,还拿到了数亿美元的合同,这不仅让同行看到了军贸合同的市场潜力,也大大提升了我国防御导弹的研发水平,也有国家希望沈忠芳转让这个核心技术,就偷偷跟他讲:“可以给你很多钱”,他摆了摆手:“为了钱什么都不顾,那可不行”。

76岁时,沈忠芳自愿离开工作岗位兼任的多个院校教授、顾问称号,一个不留。在他看来,“年轻人都比我们行,现在教授的水平比我高得多,先进技术掌握得比我好,我有自知之明。”

他活成了自己人生格言的样子:献身事业,淡泊名利,笑对人生,问心无愧。

沈忠芳说:“我国不光有盾的导弹,也有矛的导弹,现在谁也不敢随便欺负我们!”

12位功勋长年隐姓埋名,其中9位已辞世。2022年4月,沈忠芳和其他11位隐姓埋名的我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名字首次向社会公开:沈忠芳、吴北生、张福安、陈国新、钱文极、徐馨伯、陈怀瑾、柴志、耿锐、谈凤奎、徐乃明、王国祥。目前,除吴北生、张福安、陈国新外,剩下的9位已辞世,有的甚至已经去世30余年。

20世纪60年代,面对美军空中侦察机屡屡挑衅,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防空武器系统,精准击落了数架U-2高空侦察机。

外国记者向时任外交部长陈毅发问:“中国究竟是用什么神秘武器实现打击的?”

陈毅幽默地答:“我们是用竹竿捅下来的!”

这12位就是“竹竿”英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致敬!

(来源:北京日报公众号、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央视《吾家吾国》)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