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北航·候选人】李东:追梦廿载 潜心铸就巨箭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17-04-20

李东,198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一直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历任箭体结构室副主任,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室副主任、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等职,在型号中历任主管设计、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火箭总设计师。参加多次火箭发射任务,并在任务期间担任测试发射总指挥员。2016年11月3日20点43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李东在长征五号研制团队中担任总师。

李东:追梦廿载 潜心铸就巨箭

2016年11月4日,文昌,随着清晨的阳光,一枚巨大的火箭飞离地平线,驶向浩瀚的宇宙;在一片欢呼声中,长征五号宣告首飞成功。长征五号总师——李东,在这份期待已久的喜悦到来之际,或许感慨着十余载的努力,或许会想起儿时喋喋不休向父亲提问的遥远的午后。

男儿千里关山度, 追梦十载心如初

1970年,中国人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那一年李东三岁,正处于一个爱问问题的年纪。父亲被没完没了的“为什么”问得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这有什么为什么呢,火箭都发射啦,卫星都上天啦。所以,对儿时的李东来说,发射卫星、发射火箭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最牛的一件事情。

这个想法就像种子一样种在他的心底。高中毕业时,他为高考填什么志愿犯愁,恰好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人民画报》,上面登着一张“长征三号”的照片。小时候的想法,像一颗种子一样苏醒了,他想:“如果我不去学航空航天,不去从事这个职业,我可能这一生都没有机会去接触一枚真正的运载火箭”。一瞬间,他就知道志愿该怎么报了:北航、西工大、南航。而且还豪气万丈地说了一句:不服从分配。

就这样,李东在北航五系读了四年本科,又去西工大上了一年研究生基础课,之后来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了整整25年。这25年里有13年都是在做“长征五号”。李东说,自己这一生就只干了这一件事情。

无垠宇宙星浩瀚,何日飞天似信步

有人问,中国为什么要搞“长征五号”大火箭?为什么要搞航天?李东觉得,在当今世界,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独立、自由、自主地进入空间的能力,就像大航时代不能造船、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错过大海一样,我们将会错过太空。所以,发展“长征五号”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大幅度地提高中国人进入空间的能力。

长五的特点正是突出一个“大”字:大的发动机、大的结构、大的电气系统、大的地面支持系统。“长征五号”发动机单台推力达到120吨,泵后压力最高达到50个兆帕。形象地说,它可以把黄浦江的水直接打到青藏高原上去。“长征五号”的芯级采用大的氢氧发动机,是人类现在已知的能量水平最高的火箭推进器。

上帝是公平的。在如此高的性能要求下,一大堆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需要攻破。比如长五的发动机——氢氧发动机,它号称是火箭发动机皇冠上的明珠,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航天大国能够掌握这个技术。在启动的一瞬间,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有的部件的温度要从零下253度急剧跳升到零上三千度,涡轮泵的转速要从零迅速加速到好几万转。

再说长五的发射平台,在火箭发射时,它要承受每秒钟3.5吨的高温燃气的冲刷,燃气的温度总共达到摄氏三千度以上,速度每秒钟四千多米,正所谓“烈火焚身”;它的噪声水平会达到164个分贝,164分贝是100分贝能量值的251万倍。外面环境严酷,内部却是精密的电子设备,是配气供电的设备,所以,发射台内部必须保证有一个非常好的力学环境条件。

大的发动机,大的结构,更大规模的电气系统,更大规模的地面发射支持系统,这一切“大”都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大的运载能力。因为,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长征五号”火箭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人一步迈进了世界大火箭国家的“俱乐部”。

几度挫折陷深谷,夙兴夜寐铸长五

2006年10月,“长征五号”正式工程立项,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十年铸箭历程。在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里,“长征五号”是第一个立项的,却是最后一个首飞的,就因为它的研制难度太大。

第一是新技术比例太高,95%的技术都是全新的,完全突破了国际上“一个新火箭新技术比例不能超过30%”的惯例。第二就难在它的研制工作量巨大,李东的团队在研制初期测算过,这个火箭的研制工作量相当于一般火箭的3.5倍,但是到了研制后期他们再审视的时候,发现当时估计保守了,可能相当于4到5倍。但是,国家并没有给他们4到5倍的研制周期,没有配备4到5倍的人力资源。除了采取一些新的设计手段、设计方法之外,全靠他们这支队伍夙兴夜寐,这么多年只争朝夕地拼搏、努力。

李东带领的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首发试验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5岁。在这只年轻的团队里,有人为了研究课题不断推迟婚期,有人为了在正月按时到达工作岗位,顶着漫天飞雪从山西忻州走到天津总装车间。李东更是“浑然不知柴米贵,忘却人间寒与暑”,仿佛十年时间只是弹指一挥间,因为专注,世间的其他一切似乎都被淡忘。

就这样,“长征五号”不但研制出了大氢氧发动机,而且一研制就是两种。发射台大概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自重两千多吨,高度七十多米,正如李东所说:“这样一个2000吨重的庞然大物,外面是钢筋铁骨,里边是柔情似水;它偏偏还能够行走,你看了我们的发射平台,就不用再去看变形金刚了”。

每个人都有最初的梦想,但是,有的人中途改变了,有的人却坚持下来了。李东和他的“长征五号”研制队伍花整整十年时间,只做一件事——一件艰难的事,一件伟大的事。李东儿时对航天的困惑,后来竟变成自己必须面对、解决的科研工作,这是对初心的守候,也是对梦想的坚持。

正是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探索中,在对梦想的守护和渴求中,李东团队完成了“长征五号”的设计任务,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讯员/陈吉鹏 廉兆鑫)

编辑:余敏  史越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10 月
20
10 月
21
10 月
21
10 月
18
10 月
18
10 月
17
10 月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