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实习的探索与思考
李伟光
编者按:我校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伟光同学,经遴选推荐,成功申请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实习岗位,并于2024年3月赴奥地利开展为期一年的实习工作。国际原子能机构成立于1957年,是由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并发起的,旨在促进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总部设在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致力于原子能的和平、安全利用。从核能发电促进能源转型,到诱变育种提高农业产量,深入研究辐射治疗癌症,再到监管核污水排海等,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息息相关。我国于1984年成为该机构正式成员国。下面是李伟光同学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实习的探索与思考。
初识维也纳:从专业出发,走入文化深处
2024年夏,我有幸作为一名从事放射治疗研究的北航青年学生,前往位于欧洲大陆中心——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简称IAEA)实习,参与其全球放射治疗数据库(DIRAC)的数据审核与标准化工作。这段海外实习经历不仅仅是一段履历的增色,更深化了我对自身专业、国际视野、多元文化乃至国家责任的理解。
与许多传统意义上的“留学”不同,我的海外学习更多是在“科研历练”与“职场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在实习初期,我主要负责对全球放射治疗机构的数据进行质量审核与校验,尤其聚焦于中国区域的医院信息。这份工作乍看繁琐且技术性极强,但当我真正投身其中,才意识到其中的责任与意义:每一个准确的经纬度,每一项设备的更新,背后都关乎着一个地区肿瘤治疗资源的可及性,也关乎着全球癌症治疗公平化的进程。

国际原子能机构实习录用通知
科研碰撞:数据背后的伦理与现实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想先从科研层面谈谈我对本次实习的理解。与传统的技术研究不同,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实习经历让我对科学研究背后使用的数据库逻辑、数据的标准化与系统性有了新的理解。
在处理一些医疗机构信息时,我发现了许多由于历史变迁、行政调整或语言转译差异导致的“数据不一致”问题。有的城市由于近年来的行政合并,导致原有医院名称与地理标注不符;一些医院缺乏公开信息,信息验证困难。因此,校正前的数据库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我们在进行具体科研分析时,通常会将公开数据库视为金标准,却忽视了数据库本身的可靠性分析。这些看似都是小事,却在国际数据库中造成了诸多“模糊地带”,最终可能会导致我们基于此的分析出现差错。

参与维也纳市政府举办的科普活动
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敏感,让我意识到:科学研究不只有对新理论、新知识的突破和创建,也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堆砌。在新的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也是基于可靠数据的推演。尤其在医疗设备数据统计方面,这里的数据统计工作并非是纯粹的技术问题,它的背后有不同国家的发展逻辑,有不同区域医疗制度的差异。对我们自己而言,如何在全球平台上准确地表达中国的医疗发展成果,建立准确可信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国际化数据库,也是我们新时代科研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责任。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做好工作,更要将好的工作讲给世界去听。也许这亦是一段有趣的思想之路。

与实习小伙伴合影
跨文化交融:生活是最好的语言课堂
在外的生活不只是工作和学习,离开实验室与数据平台,走入异国街头,我开始真正体会到“文化差异”这四个字的分量。虽然之前有过多次境外旅行经历,但这还是第一次长期生活在另一个国度。在维也纳的超市中,我第一次尝试用德语与店员沟通,磕磕绊绊中却感受到对方真诚的微笑;在公园的篮球场上,我和本地的青年学生因为体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在来自全球各地同事组织的各种小型聚餐中,我也第一次真正将看似遥远又高大上的“外交”与亲切又平凡的“人情”联系在一起。

参与维也纳市政府举办的科普活动并登上新闻报道
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文化的窗口。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实习生交流时,我发现,很多西方同龄人对于中国依旧存在诸多误解与刻板印象,但当我分享中国在放射治疗领域的飞速发展,介绍我们国内医院中先进的重离子治疗设备和AI算法时,他们开始展现出惊讶与尊敬。文化自信,不是喊口号,而是敢于展示真实的自己,展示我们伟大的国家,敢于用数据、用成果、用逻辑去让这个世界了解你,也进而了解你来自的地方。

与各国实习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瞬间
文化间的误解与共情:讲好中国故事
在实习之余,我主动参加了“国际医疗科技对话”活动,向部门内多国同事介绍中国放疗技术的演变史。从早期年代的钴60机,到今天的重离子加速器、AI辅助剂量规划系统,中国在不到50年里完成了“技术追赶”到“部分引领”的飞跃。然而,当我提及这些时,现场一些来自欧洲或北美的参与者显得有些意外。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不清楚中国已有多个省级肿瘤中心配置了质子或重离子治疗设备。
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在如今的年代,在国际舞台上,或许我们并不再仅仅缺少“发展”的故事,也许也缺少“讲述”这个技能。在全球公共平台上,讲述中国科技故事的人太少;而信息的缺失会使得别人无法了解你的近期发展,从而失去一些隐藏的合作机遇。与很早就身处国际组织核心的欧美国家相比,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确实缺少讲述自己故事的机会。而这也是我们这代年轻人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也因此,我在这次实习中下意识承担起“讲述者”的角色。不论是在正式报告中用英文解释中国的医疗数据结构,还是在饭桌上用笑话打破别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我始终相信:文化的力量,源自真诚,只有跨越语言与语境的壁垒,才能让“共情”真正发生。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大楼前合影

参与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志愿工作的证书
国家发展视角下的自我定位:不是看世界,而是参与世界
在这段时间里,我常常想起一个问题:“中国科研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应该是什么?”是默默无闻的执行者?是某一细分领域的专家?还是能够跨越文化边界的桥梁搭建者?
我越来越相信,未来的科研不仅是技术竞争,更是规则与话语权的较量。谁来定义“数据标准”?谁来主导“全球数据库”?谁的话更被信任?这些问题并不抽象,而是在我每天校验机构名称、核对经纬度的工作中不断浮现。我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并不只是为了一行更准确的数据,而是在为中国在全球医学治理中争取更明确的位置。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这段国际组织实习经历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经历,也是一个青年学生融入当前全球背景下国家对外发展的一段旅程。
生活的另一面:人与情感的温度
当然,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也并非全是紧张和严肃。每当夜深人静,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我最期待的就是和远在国内的家人朋友视频通话。他们总是耐心听我分享今天的酸甜苦辣,在孤独的异国,给予我一份独特的温暖。同时,来自学校和导师的关怀也让我感到熟悉而亲切,好像并没有离开北京很远。也让我更加有勇气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并在这些经历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与老师合影留念
这种远距离的陪伴,是我内心最温暖的精神支撑。他们朴素而又真诚的话语,常常让我在困顿中重新找到方向,也让我明白:无论走得多远,最重要的归属永远是爱,是责任,是那些在背后默默支持你的人。
回望与展望:从“我”到“我们”的命题
如今,实习已经结束,我也回到了我热爱的祖国。回首这一年,我收获了技能、视野、成长与思考,但最重要的是,我开始真正理解一个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身份。这一身份不仅属于“课题组”,属于“研究所”,更属于这个时代,属于这个国家。
我也更加坚信,未来的科研之路,不仅是发表几篇高分文章,也不只是追求某个技术指标的最优解,而是作为一颗小螺丝钉参与到“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从数据库的准确性,到全球医疗的平等性,从文化表达的方式,到教育体制的对比,我们每一个人所能做的,也许渺小,却不可或缺。
这是一段“学习”的旅程,也是一场“成长”的蜕变。而所有这些,才刚刚开始。

同事为我举办的离职聚会活动
(审核:白琳)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