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4月11日电(通讯员 郭萌)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樊瑜波教授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李舟研究员、王中林院士研究团队合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IF:13.325)上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目前可穿戴与植入式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研究进展,对可穿戴与植入式TENG在便携式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侧重强调了可穿戴式TENG作为主动式传感器需进一步提高其抗干扰能力与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植入式TENG应解决长效生物安全性、有效固定与微创手术等挑战,并分别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卓为该论文第一作者。
便携式电子器件,如穿戴式与植入式电子器件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医疗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朝着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柔性化发展。然而,便携式电子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电池不能长期、持续供能,频繁充电和更换电池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临床应用的植入式电子医疗器件,如心脏起搏器、脑起搏器、神经刺激器等。此外,更换电池还会带来二次手术风险与昂贵的医疗费用,如何为这些便携式电子器件提供安全、环保、可持续的电能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摩擦起电与静电感应耦合原理的TENG能够高效的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具有广泛适用的工作模式和较高的转化效率,有效的解决了便携式电子器件的供能问题。
相信随着先进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可穿戴与植入式的TENG作为便携式电子器件在日常生活与临床监护上取得不断突破,不但能够作为持续的能源供给器件为便携式电子器件供能,还能作为主动式传感器进行穿戴式或植入式生理信号测量。
该项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以及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的经费支持。
(审核:韩慧瑜)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