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催化》刊发化学学院郭林教授及物理学院刘利民教授合作研究成果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1-12-07

北航新闻网12月7日电(通讯员 陈静)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532001,11974037)等资助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和刘利民教授研究团队在单层氢氧化镍钴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产氧的机理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以“单层氢氧化镍钴在电催化产氧中的价态振荡和动态活性位点(Valence oscillation and dynamic active sites in monolayer NiCo hydroxides for water oxidation)”为题,于2021年12月6日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杂志在线发表。化学学院博士后康建新为文章的第一作者,硕士生邱肖艺和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胡奇为共同第一作者。

作为典型的电催化产氧催化剂,氢氧化物材料在产氧反应前的脱氢机制及晶格结构演变对于理解其催化机理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催化剂的表面,单层氢氧化物结构的设计合成可为探索催化过程中的金属中心和晶格氧原子的作用及其与本征电催化性能间的关系提供理想的平台。虽然二维超薄氢氧化物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如何避免单分子层纳米材料在制备和电极负载过程中的堆叠,获得单层材料本征催化活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电极表面直接制备单层氢氧化物还未见报道。

研究团队建立了利用分子晶体在电极表面直接构筑具有非晶结构的单层氢氧化镍的方法,并揭示了其在电催化产氧过程中的本征催化机制。单分子层氢氧化物材料的构筑:一方面不需要经历在多层结构脱氢过程中的氢原子扩散而直接参与反应,在较低电位下即可转化为高价的活性态;另一方面通过掺杂金属的协同作用,降低了体系的氧空位形成能,进而产生了更多的活性位点。该特殊结构的电极可以更大程度上发挥单层材料的本征催化活性,从而展示出优异的电催化产氧特性。

该工作建立了在电极表面直接获得单分子层氢氧化物的新途径,所提出的催化机制对氢氧化物材料电催化机理的理解和新型催化剂的设计给出了有益借鉴。

单层氢氧化镍钴材料的合成机制及活性位点模型图

论文链接为: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1-00715-w。

(审核:李红捷)

编辑:贾爱平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4 月
09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到北航调研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04-09
04 月
10
04 月
09
慕尼黑工业大学副校长一行访问北航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04-09
04 月
09
04 月
08
04 月
08
北航召开教代会代表双月通报交流会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04-08
04 月
08
04 月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