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场理论”课由宋丽川先生等于1954年开设。60多年来,有效支撑了国家重点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国防特色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的申报和建设。历经宋丽川、何国瑜、徐永斌和苏东林等四代人的“传帮带”,逐步建成了学缘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丰富、持续教学研究、富有激情的教学团队。教材经过自编讲义、翻译MIT经典教材、正式出版特色教材等建设历程,最终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实验条件经过早期手工制作的电磁场场图模型、计算机仿真模型到电磁场与电磁波系列综合实验平台,是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团队简介
北航电磁场理论课程负责人苏东林院士
苏东林,课程负责人,已主讲课程30年。主持课程规划和建设,带出了一支专业基础扎实、有激情愿创新的教学团队。发扬“电磁强国”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学生从场的角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科学素养,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爱上电磁场”。获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北航立德树人卓越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等。
陈爱新,主讲教师,协助课程负责人实施“电磁场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教材/辅导教材编写,网上教学系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及教学成果申报,从2003年起每学年负责一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教学成果被评为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个人获北航首届教学“蓝天新星”、北航“成飞奖教金”二等奖。
谢树果,主讲教师,参与“电磁场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教材/辅导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吴琦,主讲教师,参与“电磁场理论”教学方法改革,获北航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杨顺川,主讲教师,参与“电磁场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北航电磁场理论教学团队和学生
课程特色描述及经验总结
【课程特色】
1.教研相长。将电磁隐身、电磁兼容、电磁态势感知等重大工程、科研热点与课程知识点有机结合,凝练成教学案例、大作业等教学资源库,运用先进科研仪器“可视化”展示电磁现象,深化了学生对电磁场理论的感性认识。
2.课程报告。辅导学生对电磁科技前沿进展进行资料查询,如地基雷达探测飞机的工作原理,学生给出综述报告,并进行交流,提升了研究型、探究性的学习能力。
3.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中,以多元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探究性和个性化学习。如组织对软件开发有特长的学生编写示意场图演示软件,提高学习效果。
【创新总结】
1.“励志小条”。在课堂教学中,用“励志小条”实现考勤、复习、励志多重功效,及时发现问题;对期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做到学生“一个也不掉队”。
2.兴趣小组。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研究实践、进科研实验室,复现麦克斯韦方程组、边界条件等对应的电磁现象,使学生切身体会电磁场的魅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科研兴趣。
3.电磁铸魂。凝聚出“矢志不渝、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电磁报国”的“电磁魂”精神,将北航何国瑜、吕善伟等教授电磁强军事迹融入课堂教学,溶盐于物,“电磁魂”代代相传。
课程思政
《电磁场理论》课程以培养国家使命与学科前沿、政治品质与学术素养、社会发展与科研创新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建设具有北航电磁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以几代电磁人服务国防的先进事迹感染学生,传承“矢志不渝、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电磁报国”的“电磁魂”精神。
《电磁场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以北航电磁场课程开设以来在该研究方向的历史沿革和技术发展为主线,梳理科技创新发展历史,挖掘其中的卓越成就、典型事件、感人事迹、杰出人物,突出北航师生和校友的故事,凝练爱国奉献精神、空天报国精神、科技攻关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资源,形成可用于相关领域课程思政的素材库。本案例库分为奠基、攻坚、拓新、壮大四个部分,对北航电磁学科成立以来四代电磁人的突出事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展示,集中体现爱国精神、电磁精神在几代人之间的薪火相传。
教学过程中,在学期初的导论课上梳理北航电磁事业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以爱国强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将宋丽川、何国瑜、苏东林等代表人物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先进事迹和重要成就融入具体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