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自2004年北航设立德语本科专业以来,《德语翻译实践(1)》就是面向德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已进行了十余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课程内容主要以对德语经典文本的试译与讲评为主。
课程将翻译实践放在首位,重视实用性与学术性文本的翻译选材。通过高标准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增强教学内容的高阶性。本课程得到来访的国内外专家的积极肯定。德语专业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图1 《实用德汉翻译教程》 图2 《德语高级教程》 图3 负责人出版的德文专著
教学团队简介
(一)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简介
课程负责人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洪堡学者,201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
图4 课程负责人 吴晓樵
课程团队成员温静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曾参与教材编写。课程团队成员刘璐著有德文专著一部,论文多篇,主持科研项目四项。
团队成员温静(左)和刘璐(右)
(二)教学团队人员所获教学相关荣誉
吴晓樵、刘璐、贺克、陈群团队成果2020年荣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图7 团队获奖证书
刘璐老师荣获2019外研社多语种“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德语专业组冠军。
图8 团队获奖证书
刘方、王莺、温静、陈群团队成果2013年荣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图9 团队获奖证书
课程特色描述及经验总结
(一)课堂教学方法及创新亮点
1.课堂教学方法
课程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践行研讨式、启发式教学。针对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2.创新亮点
课程坚持内容的“高阶性”设置。与国内外名校同类型课程相比,课程负责人对课程目标设计的起点较高,强调德语语言文学学科在语文学上的高标准要求。
(二)教学团队组织运行机制特点
教学团队成员协同攻关,共同开发优质的翻译课件。
团队负责人吴晓樵负责课程整体设计,主要成员温静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讨论,刘璐等其他成员提供教学法支持。
(三)教研教改成果
1.强调语文学传统,厚值人文根基。
课程践行国家新文科战略,秉承人文素养、科技视野、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交叉融合育人理念,厚植人文根基。
2.依托卓越科研平台,反哺专业课程教学。
课程对标国际,搭建高水平国际化教学研究平台,与德国海德堡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等国际名校开展长期稳定的教学科研合作。
(四)学校及学院支持
课程得到学校及学院的大力支持。教学活动在现代化的智慧教室开展,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和互动条件。
课堂实况
(五)学生学习反馈
最新修完本课程的学生对于课程有“翻译练习内容很丰富,涵盖面广”、“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学习了很多翻译的技巧”等较高评价。
课程思政
(一)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研读、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是重要的思政教育形式之一。本课程注重选用马恩经典著作、文学文本或社科经典文本作为翻译素材,所涉及的翻译材料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
马克思 翻译素材:《政治经济学批判》
(二)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方法介绍
1.潜移默化、深入浅出。
本课程思政知识点的设计与教学知识点紧密结合,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既精进了翻译功底,又受到了思政教育。
2.言传身教、循循善诱。
本课程教师注重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思政效果反馈
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在翻译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生在阅读、翻译经典中提升专业素养,在专业学习中完成思政建设。
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思政效果,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了专业自信,培养了创新思维,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