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4月16日电(通讯员 徐高楠)3月14日下午,中法工程师学院《中法大讲堂:名师讲堂》在学院路主M301教室举行,白犀牛自动驾驶创始人兼CTO夏添应邀作题为《AI大模型简介和自动驾驶》的专题报告,全校4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
“数据筑基”解码语言密码,“产研共舞”擘画智驾蓝图
开场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副院长黄行蓉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夏添。作为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军人物,夏添兼具技术深度与行业洞察。他不仅是白犀牛自动驾驶的核心创始人,更带领团队在L4级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发的无人车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实现商业化落地。从AI算法研究到自动驾驶产品化,夏添始终站在技术革新与产业应用的交汇点。本次讲座中,他以工程师的严谨与创业者的视野,为北航学子呈现了一场“硬核”与“温度”并存的科技对话。
夏添剖析了大语言模型(LLM)的核心逻辑。他提到,大模型的构建依赖于“数据驱动”:通过海量文本数据(如书籍、网页、对话记录)进行预训练,模型能够学习词汇关联与语义规律。例如,模型通过“预测下一个词”的简单任务,逐步构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在预训练完成后,通用模型还需通过“微调适配”实现特定任务优化,例如医疗领域的大模型需用专业论文和病例数据进行二次训练,才能保证回答的准确性。

“算力突围”穿越技术深水区,“生态博弈”重构行业新坐标
夏添指出,训练千亿级参数的大模型面临极高的硬件门槛:需消耗上万张GPU卡,成本高达数千万元,“这是大厂才能参与的竞赛”。但国产模型正通过工程优化突破困境,他以DeepSeek为例,解释如何通过稀疏化计算、数据清洗等算法改进降低算力需求,实现“小预算、高效率”的突破。
针对近期热议的“OpenAI闭源”现象,夏添从三方面分析原因:一是数据隐私风险,开源模型可能被滥用导致虚假信息传播或隐私泄露;二是商业竞争需求,技术领先者倾向于通过API服务盈利而非代码共享;三是技术护城河的建立,“模型越复杂,开源复现难度越高,头部企业的优势越明显”。这一转变背后,折射出大模型行业从技术开源向生态竞争的转型趋势。

“问”代码背后的职业焦虑,“答”方向盘前的人类坐标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结合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积极提问。关于职业发展,有学生问“大模型会取代工程师吗?”,夏添回答:“工程师的核心价值在于定义问题和创造解决方案,技术工具越先进,越需要人类把控方向。随着AI工具智能化程度提升,工程师的核心能力将向‘需求洞察’与‘系统设计’迁移。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工程师需要更专注于定义‘安全’与‘人性化’的技术标准,而非仅仅编写感知算法代码。”关于行业挑战,针对自动驾驶落地难题,他指出“技术成熟度与公众信任度的匹配”是关键,需通过持续的技术验证和科普沟通逐步解决。

夏添,白犀牛自动驾驶创始人兼CTO。拥有超15年人工智能科研和产品研发经验,2012年在百度研究院从事深度学习技术研发,从0到1建立百度无人车感知系统,研发国内首个纯视觉无人车感知系统,获自动驾驶国际评测KITTI多项世界第一。在机器视觉和机器人领域国际顶会发表论文,googlescholar引用率8000+次,拥有授权专利55项,开创用深度学习分割技术处理自动驾驶点云感知任务,该技术获得2019年中国专利奖。2019年创办白犀牛,致力通过L4级自动驾驶技术提升城市物流效率,推出白犀牛R1、R3、R5无人货车、无人警用巡逻车、无人清扫车等多种车型,已在40余个城市实现规模化运营,累积自动驾驶里程超千万公里。
(审核:张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