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4月2日电(通讯员 丁玉如)3月29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六典》疏证”开题论证会在我校举行,课题首席专家为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刘后滨教授。会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韩国成均馆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学者,以及来自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学术出版机构的30多位专家参加会议。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顾家宁主持开幕式。北航文科学科群秘书长、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龙卫球致欢迎辞。龙卫球指出,《唐六典》是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对此书进行全面疏证,包括文字校勘、制度考证、源流梳理与思想阐释,既要求扎实的文献学功底,也需要政治史、制度史、经学史方面的洞察力。学界相关研究积累深厚,刘后滨教授的团队继承了自陈寅恪、汪篯、王永兴、吴宗国等前辈学者的学术传统,充分吸收学界前沿研究成果,是承担这个重大课题的合适研究者。龙卫球强调,“《唐六典》疏证”课题对北航的文科建设意义重大,期待课题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吸引和培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为法律史学科建设提供学术支持,为实现高研院人文基础学科建设目标做出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浙大城市学院教授包伟民在致辞指出,刘后滨教授及其领衔的研究团队已经为课题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展现出了可喜的学术前景。这个课题不仅能够产生重要的学术成果,还能为传统的制度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包伟民结合北航的学科发展现状,对学校文科建设提出中肯建议。他表示,在理工科优势突出的背景下,北航应进一步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从而构建更加均衡的学科生态体系。《唐六典》是一部对治史者具有吸引力又历来号称繁难的重要文献,对此书进行全覆盖的“疏证”和研究,面临历史学、法学、哲学等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复杂挑战,尤其是如何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实现对唐代政治、法律与社会制度的系统性解读,并为当今制度和法律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是一项艰巨的科研任务。包伟民表示,课题组的学术积累和团队协作能力令人充满信心,期待课题组最终形成兼具文献深度与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为唐代制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航科研院文科处副处长张凤代表项目管理单位发言,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院校和学术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张凤介绍了北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及人文社科与智库管理处的定位与职能,表示将全力为课题开展提供支持。张凤指出,对于以理工见长的北航而言,本项目的实施具有特殊战略意义:其一,为北航人文基础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点,通过培养博士和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夯实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史学根基;其二,其研究成果将为法律史学科提供重要支持,助力新文科交叉创新;其三,通过构建“制度文献整理-历史规律阐释-现代价值转化”的研究链条,为人文社科研究的创新发展贡献北航方案。张凤强调,在新启用的北航文科楼会场迎来史学界这场高端学术会议,体现了各位专家对北航文科建设的关心,对刘后滨教授领衔团队的支持,期待各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度对话,祝愿各位专家在北航期间学术收获丰硕。
刘后滨对课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课题拟开展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课题研究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方面问题做了主题报告。随后,在唐宋法制史、政治制度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吴丽娱和李锦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顾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雷闻,分别做了《开元礼》与《唐六典》、唐前期制度与《唐六典》、《通典》与《唐六典》、出土文书与《唐六典》的主题报告。发言专家一致认为,对《唐六典》这样的传统文献重新解读,可以产生重要学术突破,只有重返经典文本才能真正把握唐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精髓,这是《唐六典》疏证的难度所在。专家们表示,这项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文献学、制度史、经学、法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治理教研部副教授赵璐璐主持了主题研讨环节。
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正建和牛来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叶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张耐冬、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副教授张雨分别做了项目设计和工作进展的汇报。黄正建指出,了解唐代法典和《唐六典》的关系是疏证的前提与基础,有关唐代律令格式敕的研究,是本课题需要充分吸取的学术成果。牛来颖由《天圣令》的研究经历与学界成果出发,阐释了《唐六典》与唐令的关系,指出已有研究可为疏证工作提供方法与经验。叶炜结合自己研究集部文献的经验,分析了类书与《唐六典》的关系,提出可从阅读史的视角对《唐六典》进行考察,应用人工智能大面积搜集与《唐六典》相关但没有标明的内容,或许会有收获。张耐冬详细介绍了课题拟采取的疏证体例,包括版本选择和校勘、校正、校记处理的原则,阐释了目前课题组进行资料长编和文本考释的相关思路,并对现有工作稿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汇总分析。张雨就如何做好《唐六典》沿革注的疏证报告了目前的进展,指出需要重视《唐六典》自身的叙述逻辑,并探究编纂者获取前代官制知识的途径,揭示中古时期官制知识传播与承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顾成瑞主持课题组汇报与评议。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朱博宇主持了专家评议与讨论。与会专家围绕项目定位、疏证体例、考释路径及成果形态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特别对课题的分阶段目标、具体的技术路径、笺注和考释的边界限定进行了热烈讨论。同时,针对《唐六典》的编纂背景、文献性质、叙事逻辑等重要议题在认识上产生碰撞,讨论气氛热烈。

龙卫球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会议产生的学术碰撞对“《唐六典》疏证”项目的开展意义重大,相信课题的推进过程与研究成果不仅会激活一些重大议题,为史学界和法学界注入新的学术活力,也将切实提高北航通识教育的质量,实质性支撑北航“大哲学”学科群建设。高研院将积极为课题组配置法律史学和数字人文等领域的优质资源,搭建跨地域、跨学科的学术协作平台,期待课题顺利推进。
(审核:何情)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