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5月20日电(通讯员 毕文博)5月1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后滨教授做思政课专题报告《蠡测中华文明的唐代高度》。报告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参加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高宁主持报告会。


刘后滨教授从2024年11月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法国文化部指导举办的“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切入,通过分析辉煌灿烂、自信开放的盛唐气象,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他指出,唐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高峰,唐代的开放包容、自信昂扬及其在制度创造、精神活动、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巨大成就,赋予了中华文明新面貌,开启了中国历史新进程。他强调,我们要在走出西方中心论的新世界文明史视角下重新审视唐代文明,进一步澄清其在中国历史演进中的自身定位,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文明的内在发展规律。
高宁在总结中指出,刘后滨教授的报告视野开阔、思想深邃、学识丰厚,以生动案例阐释了中华文明的唐代高度,体现出文史交融、史论结合的独特魅力,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结合”、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启发。
刘后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教授,哈佛燕京学社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唐宋法制史、隋唐五代史。出版专著、编著等10余部,在《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项目多项,并荣获国家高层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奖励。
(审核:赵义良)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