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VR实验室科普志愿服务队成立仪式和虚拟现实技术暑期学校开班仪式举行

发布时间: 2025-07-07 / 点击数:

北航新闻网7月7日电(通讯员 孙艺瑄 姜涵)6月30日,北航VR实验室科普志愿服务队成立仪式和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虚拟教研室北航暑期学校开班仪式在学院路校区举行。本次活动由VR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郝爱民教授主持,汇聚了院士专家、北航科协代表、师生代表共同见证科普志愿服务与学术教育的深度融合。

8dde49756751c581906b366e308e467.jpg

活动伊始,北航科协副秘书长鲜宁致辞,强调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全力支持科普志愿服务队的成立,并期待其成为传播科学精神、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

54ae03f4a863ecfb3498699724c2462.jpg

随后,科普队成员与暑期学校学员代表分别发言,表达了对未来工作与活动的深切向往,以及对学术探索的坚定追求。

在庄严的授旗环节中,计算机学院院长王蕴红教授为科普志愿服务队授旗并颁发证书,标志着这支年轻队伍正式肩负起科学普及的使命。

3426d79c053c99bfd16cd30335631bc.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为暑期学校授旗,象征虚拟现实技术教研的薪火传递。

caf472ee5914969ccc59ff70aff788d.jpg

在活动压轴环节,赵沁平为学员们带来题为《蓄能·思考·创新》的专题报告,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前瞻视野,为青年学子指明科研成长路径。赵沁平以历代领导人关于青年与科技的论述开篇,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的使命担当,引用国家领导人对青年的殷切期望,鼓励学员们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在虚拟现实领域勇攀高峰。报告中,赵沁平深入探讨教育本质,援引斯金纳与爱因斯坦的观点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忘掉知识后留下的素养与能力。他提出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强调本科生需夯实“两基”——扎实的学科基础与创新的算法设计能力,硕士生应锤炼交叉学科能力,博士生则需在学科前沿实现原创突破。同时,也应注意培养三种关键思维:创新思维、计算思维以及科学精神与理性批判思维。赵沁平还结合自身科研经历,系统阐述了十三种创新思维方法。针对虚拟现实领域,赵沁平提出三大永恒目标——计算系统需向"高效化、智能化、人性化"持续演进,鼓励同学们在学科或学科交叉前沿方向探索,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国家战略需求贡献智慧。

b86e501313691b8e6a4011fd2dfd6a6.jpg

王蕴红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活动不仅是科普与教育的起点,更是一次思维的碰撞与能量的汇聚。未来,科普志愿服务队与暑期学校将携手并进,以创新为翼,以实践为舟,在虚拟现实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

在主题演讲环节,北航计算机学院汪淼老师作了题为《虚拟现实运动感知与自然交互》报告,系统解析重定向行走技术;清华大学李思奇老师作了题为《视觉超图计算》报告,揭示AI高阶关联挖掘能力,构建从技术原理到学科交叉的认知体系;对外经贸大学王雪豪老师作了题为《AI如何赋能创新》报告,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呼应实验室“科技向善”的价值观;首都体育学院白隽瑄老师作了题为《从蒙皮到实时交互的突破》报告,展现从数字角色自然动作到虚实交互场景的突破性应用。

演讲结束后,师生集体观看了红色经典影片《古田军号》。“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影片中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与坚定信念深深感染了在场师生。师生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不仅为先辈们的精神所震撼,更在观影中坚定了以科技创新报效祖国的使命担当。

正如“智联远航”实践队其名所示,“航”既是技术的探索,亦是心灵的成长。以虚拟技术创新赋能实体发展,在实践中孕育突破。在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征程中,期待实践队员们继续以智慧与担当,书写属于北航人的时代新篇!

(审核:刘祥龙)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