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在哥伦比亚号阴影下 发现号可能带病升空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05-07-22

《南方周末》7月22日报道:

在哥伦比亚号阴影下 发现号可能带病升空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李成智谈看法)

发现号又一次推迟了发射时间。

美国东部时间7月13日,亿万人翘首以盼,共同等待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两年多之后,美国宇航局(NASA)将再次向太空发射航天飞机,续写载人航天的传奇篇章。

受命执行此次任务(代号STS-114)的是发现号航天飞机。不过,由于其燃料传感器在发射前未能通过检测,美国宇航局取消了原定的发射时间。7月15日,来自美国宇航局的消息说,发现号仍然栖身于发射架,全美12个工程技术小组正争分夺秒地查找和分析故障原因。

发现号已经不是第一次推迟发射了。美国宇航局最近一次的发射尝试是在今年5月,但由于技术上依然存在问题,发现号从发射架上被推回到了库房。

美国宇航局官员对7月31日之前将发现号送上太空表示乐观。如果这种乐观化为泡影,就得至少等到9月了―――发现号此行的一大使命是为国际太空站补充给养和设备,其候选发射时段与天气状况、国际太空站的轨道位置等有很大关系,而8月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段。

无论如何,发现号重返太空几乎是一件笃定的事情。国际太空站还指望着发现号捎去不可或缺的给养和设备,美国宇航局也迫切需要在公众面前重塑载人航天的形象。发现号的女指挥长柯林斯(Eileen Collins)说:“尽管推迟发射令人失望,但我们坚信(发现号)将安全而成功地发射。”

“我们最重要的发现”

从哥伦比亚号惨剧的发生到发现号的重装待发,美国宇航局走过了一段刻骨铭心、洗心革面的日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载人航天实在是一项冒险的事业。美国宇航局局长格里芬(Michael Griffin)在7月13日的讲话中特地提到了美国载人航天史上3个标志性的悲剧符号:阿波罗1号、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

人们或许已经渐渐淡忘了阿波罗1号和挑战者号,那两场悲剧分别发生在38年前和19年前,哥伦比亚号那场悲剧则仅仅发生在29个月前。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完成了16天的太空之旅,却不幸在着陆之前坠毁,机上7名宇航员魂断太空。这一震惊世界的灾难发生后,13名独立的专家组成了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CAIB)。

在接下来的7个月中,CAIB调阅3万多份文件,访谈200多次,并且听取了数十位专家的证言。最终,CAIB在调查报告中分析了事故的直接技术原因: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时,一块手提箱大小的绝缘泡沫材料从外部燃料箱上掉了下来,撞到航天飞机左翼,形成几英寸长的裂孔,当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从裂孔处进入,造成航天飞机解体。

但哥伦比亚号失事暴露出的绝不仅仅是一块泡沫材料的问题。CAIB在其措辞尖锐的报告中称,美国宇航局在文化和管理上出现了严重问题。曾担任美国空军部长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威纳尔(Sheila Widnall)是CAIB的专家之一。她告诉记者:“我认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发现。”

CAIB将矛头直指美国宇航局的安全文化:这个机构管理不善却自以为是,没有从挑战者号事故中认真吸取教训等;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习惯性地把泡沫材料脱落视为正常现象;一味追求航天飞机的发射进度,并且受到资金短缺问题困扰,在日程安排、资金和安全问题上出现冲突时舍弃了安全;等等。

历数美国宇航局的诸多软肋之后,CAIB一共提出了29项建议,其中15项建议在航天飞机重返太空之前是至关重要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成智教授在哥伦比亚号失事后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曾说,事故发生以前,管理部门往往试图隐瞒问题,而隐瞒问题往往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事故发生以后,只要事故调查委员会能够独立行使职权,揭发出问题,反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挑战者号失事后,美国宇航局就采取了隐瞒信息、掩盖问题的做法,遭到外界的普遍批评。而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美国宇航局终于开始耐心倾听刺耳的批评声音。

宇航局全力整改

为了让航天飞机重返太空,美国宇航局已经投入十多亿美元。比这十多亿美元更重要的,是美国宇航局在技术手段上的全面改良,以及管理文化上的脱胎换骨。

2003年7月,美国宇航局邀请前宇航员卡维(Richard Covey)和斯塔福特(Thomas Stafford),领衔成立了一个独立的“重返太空”专家小组,对美国宇航局纠正错误的情况以及航天飞机重返太空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2005年6月28日,这个专家小组发布最终报告称,自从CAIB发布报告以来,美国宇航局全力整改,已经完全满足了CAIB那15项建议中的12项,包括重新设计外部燃料箱,减少泡沫塑料使用并对有泡沫材料的地方进行特殊处理等。至于另外3项建议,由于执行难度太大,美国宇航局没有完全达到要求,包括未能完全排除外部燃料箱碎片脱落的危险性等。

该专家小组还认为,美国宇航局很好地执行了CAIB在管理方面提出的建议。例如,美国宇航局成立了一个负责审查各项技术需求的独立机构,该机构不受航天飞机项目管理的直接控制,也就不会受到发射日程、预算压力的干扰。再如,曾经遭受CAIB猛烈抨击的航天飞机任务管理团队已经重组,并且接受了多次集中训练,包括模拟各种可能的情景,如利用国际太空站作为宇航员的临时避难所、启动救援任务等。

CAIB成员、麻省理工学院威纳尔教授也说:“美国宇航局的确是尽心尽力,他们已经在组织机构和管理程序方面做出了重大变革。”

“重返太空”专家小组称,美国宇航局没有完全执行CAIB的15项建议并不意味着航天飞机重返太空就没有安全保障。毕竟,太空旅行,尤其是载人航天,不可能做到零风险,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公众需要理解太空旅行的风险,同时想尽一切办法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冒险带病升空?

去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一次关于美国人重返月球及未来载人火星探索计划的公开讲话中提到,美国所有的航天飞机将在2010年完成国际空间站的组装任务后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新一代航天器。

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太空船相比,美国的航天飞机能够重复使用,载重量也大,在技术上是一大跨越。但是,航天飞机系统复杂,成本奇高,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又相继失事,让人们对航天飞机的安全性产生疑问,大概是航天飞机提前出局的主要原因。

由于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已经先后坠毁,现存的航天飞机还有三架: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尽管距离退役的时间只有5年了,但航天飞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没有航天飞机这种运输工具,国际空间站就会成为一个“烂尾工程”。

几天来,专家们对燃料传感器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奇怪的是,在没有采取维修措施的情况下,传感器又莫名其妙地正常工作了。有的专家怀疑,对航天飞机的改进可能是造成外部燃料箱中的燃料传感器无法正常工作的原因。为了防止航天飞机主燃料箱结冰,在这以前工程师在外燃料箱上又添加了一个加热器。

航天飞机项目管理人员暗示说,如果无法在短期内顺利找到燃料传感器故障的原因,美国宇航局也可能会冒险让航天飞机“带病升空”。

航天飞机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一次又一次的悲伤,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这一次的发现号重返太空,也是一波三折。看来要比较彻底地走出哥伦比亚号的阴影,似乎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航天器了。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9 月
03
09 月
03
09 月
03
09 月
03
09 月
03
09 月
02
09 月
02
09 月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