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CCTV新闻频道《朝闻天下》2015年11月23日专访我校王田苗教授,报道我校机器人所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北航新闻网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走进机器人世界
王田苗:研究人形机器人有挑战
【主持人】在机器人家族当中,其中99%以上的机器人从外形上看都并不像人。不过人形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仍然是很多科研团队的目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的研究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解说】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挑战杯”上,在王田苗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北航学生凭借软体机器人获得了一等奖。这个看似浑身绵软的小家伙,其实简单地来说,就是一直软体手,别看它毫不起眼儿,也还不具备人手的形状,一旦要抓取水果、生鸡蛋这些易碎品,或者一些稀奇古怪形状的物品,它的本事就能发挥出来了。
【同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导 王田苗:实际上就是探索一种类似于人工肌肉、人工驱动的这样一种新型灵巧手,这也是我们未来机器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解说】在王教授看来,机器人虽然已经广泛应用在工业上,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任何工种都能完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的机器人都是金属的,大多刚性有余,柔性不足。
【同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导 王田苗:在今后是不是能够实现一种刚柔耦合,也就是人造的骨头,和类似于人造的皮肤紧密结合起来,这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挑战性的课题。
【解说】王田苗教授从事机器人研究已经有25年了,喜欢迎接挑战的他,研究的机器人跨越了陆、海、空三大领域,他率领团队研发的无人机已经连续3次去了南极,成为科考队的重要成员,仿生鱼也曾经从事过水质监测等工作。日前,在解放军306医院,医生在医疗机器人的帮助下,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一台脑囊虫摘除手术,而这个机器人原型系统最早也是由王教授团队研发的。
【同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导 王田苗:1992年的时候,正好到欧洲做一个博士后留学,当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机器人来自国外,而我们又落后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感到非常非常憋着一股劲的。
【解说】回国后,王田苗很快就组建团队,扎进了实验室,接着10年的时间,他们突破了如何在手术室建模患者头部的三维图像,准确计算病灶位置。1997年,我国医疗机器人的第一台临床手术在海军总医院应用成功了。如今,这款医疗机器人已经发展到了第六代,将来更有可能通过远程造福更多的人。
【同期】解放军306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赵全军:将来在边远地区,配备这样的机器人系统以后,我们的专家和医生可以在我们中心医院,比如在北京,通过鼠标,对机器人发出指令以后,机器人可以完全按照我们专家的意图,来进行定位操作。
【同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导 王田苗:现在正好是一个新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包括一些新材料,包括一些微纳的传感器,这可以给机器人未来的发展,真的提供了更广阔的一些应用空间,通过研究能够派生出来对国家、对社会很有价值的一些实用化的技术,并且能够在社会上得到应用,这是自己的一个梦想。
视频地址:http://news.cntv.cn/2015/11/23/VIDE1448233343716680.shtml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