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报》2017年5月10日报道北航大学生双创竞赛新意频出:

绕开动物 人体芯片有望安全试药
北航大学生双创竞赛新意频出
本报讯(记者 曹阳)今后,在新药筛选方面有望绕开动物实验,直接以人体器官为实验对象,不仅可极大降低药物实验成本,还提升了安全性。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27届“冯如杯”竞赛项目成果展现场,由该校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张星负责的器官芯片项目,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机遇。
“以后试药无需小白鼠,通过血流动力学、药代动力和药效学原理,运用微加工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构建含有血管系统和肺、心脏、肝脏、肾脏、脾脏五大人体器官的三维功能化人体芯片,就可安全试新药了。”张星告诉现代教育报记者,这一发明可运用在临床或制药厂,实现了全面模拟体外的人体“再现”,将复杂的人体结构简化集成于一个微型芯片上,仿真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研究不同力学环境下人体细胞的响应。
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赛区,一个长相类似“章鱼手”的作品引起了评委和媒体的关注。原来,这是水下软体三维运动机械臂。大三学生黄光耀是该项目负责人之一,他介绍说,这种抓持手由硅胶软体材料加工而成,充分考虑软体抓持器需要的结构外形和内部气腔设计,用气动方式控制软体手指的运动,轻松就可抓住位于水下的物品。未来,将完善为液动控制,可用于深海探测和对海洋生物样品的抓取。
“能耗不到手机五十分之一的垂直表面移动机器人,能像‘蜘蛛侠’一样灵活攀爬于各处墙壁,清扫卫生甚至进行反恐侦查。”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徐绍宸、汪海涛研发的垂直表面移动机器人创意满满。徐绍宸介绍说,这台移动机器人通过独创的静电吸附薄膜装置产生电场,从而产生吸附力,通过机体带动薄膜从而实现履带式垂直运动。
只见“蜘蛛侠”十分灵活地在光滑的玻璃墙面上爬行了一小段。记者了解到,这个机器人功耗只需20毫瓦,不到手机的1/50,但能负重近3公斤。徐绍宸说,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外立面清扫甚至反恐侦查等领域。据悉,这个项目已经开始创业孵化。
据悉,本届“冯如杯”竞赛沿用“一杯三赛”制度,其中“冯如杯”学生创意大赛参赛项目1675项,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589项,创业大赛86项,累计4418人次参赛。从“冯如杯”走出了国家863计划项目“仿生机器鱼”,也孵化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项目“Union无人直升机系统”。比赛现场,还专门设置了创业对接平台,帮助学生的优秀科技作品进行创业转化。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