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017年5月10日报道:
人类移居外太空成为可能?搞定这一技术很关键
中国网北京5月10日讯(记者 江玲)5月10日上午,“月宫365”计划入舱仪式在北航月宫一号实验室举行。这是继2014年5月成功完成105天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后,利用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进行的为期365天多人次更高闭合度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综合实验。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是基于生态系统原理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控制技术有机结合,构建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即将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水和食物在系统内循环再生,并为乘员提供类似于地球生物圈的生态环境。目前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是未来月球、火星基地等载人深空探测所需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且由于其难度和复杂性高而优先级最高。

刘红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主持该项研究的北航生医学院教授刘红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太空探索中生命保障的方式主要是,近地轨道使用携带方式,即一次性携带足够的生活物资;空间站使用携带+物理化学再生方式。但对于深空探索来说,以上方式成本和技术都很难保证,因此需要原位循环再生,即建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刘红教授介绍项目情况
目前世界普遍采用的是两生物(植物和人)链环系统,而此次“月宫365”实验使用的是刘红教授发明的更加稳定的世界上第一个四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链环的人工生态系统,此次实验也将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研究清楚前人没有研究过的多项技术问题。
本次实验为4人365天, 舱内实验志愿者共有8名,分为2组,设置3班。1组值第一班,持续时间60天,2组值第二班,持续时间200天,1组再值第三班,持续时间105天。365天的封闭实验,除了制作食物所需要的作料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需要携带外,其他绝大部分可实现系统“自给自足”。

入舱志愿者宣誓
校长徐惠彬院士指出,此次“月宫365”大科学实验,是我国在此项技术上继续冲击世界前沿目标的又一次重要行动,必将为我国载人深空探测的生命保障研究提供更加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未来人类深空探索,甚至移居外太空将成为可能。刘红教授认为,未来该项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空间站,也可以在地面极端环境中使用。

志愿者在舱内微笑挥手
据悉,“月宫一号”即“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实验装置”,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该技术,这项研究对保障中国载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月宫一号实验团队利用此次“月宫365”大科学实验,将要验证和探索多项深空探测生命保障技术,推动中国航天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是完成世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国领航的重要契机。

校领导与入舱志愿者合影
自2004年起,刘红教授团队瞄准国家载人深空探测重大需求,怀揣着月球梦,团结协作,坚韧拼搏,经过近10年的执着奋斗,建立了面向空间生命保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体系及研究方法,2013年10月集成所取得的理论和技术研制出地基综合试验系统“月宫一号”,2014年1月至5月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密闭试验持续了105天。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