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2017年5月11日(记者 郑超)报道:

8名志愿者倒班 “月宫”待365天
昨天,“月宫365”计划入舱仪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举行。8名北航志愿者入舱。继2014年5月成功完成105天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后,“月宫365”计划将利用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进行为期365天多人次更高闭合度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综合实验。
3班倒完成365天实验
据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介绍,“月宫365”实验的目的是,明晰在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合变换、超高负荷冲击、遭遇故障等情况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鲁棒性,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我们建立的系统长期稳定运行调控技术,并建立该生物系统的可靠性评价方法体系。同时开展在幽闭环境中绿植和光协同调控乘员情绪和心理的方法和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等。
本次实验为4人365天, 舱内实验志愿者共有8名,分为2组,设置3班。1组值第一班,持续时间60天,2组值第二班,持续时间200天,1组再值第三班,持续时间105天。总计是365天。
她说,我们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要用我们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四生物链环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研究清楚前人没有研究过的多项技术问题,持续完善和发展保障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技术。
舱内可实现与家人视频
“与2014年试验相比,此次进行了升级。”志愿者之一、北航生物学博士生刘慧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此次增加了土豆、茄子等蔬菜,她是一组的志愿者,两次要在里面生存165天,除了对日常动物和植物维护外,还需要进行课题实验。不能与家人见面,但可以打电话和视频,里面也有象棋、单车、哑铃等文体设施。
据悉,“月宫一号”即“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实验装置”,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该技术,这项研究对保障中国载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是未来月球、火星基地等载人深空探测所需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且由于其难度和复杂性高而优先级最高。月宫一号实验团队利用此次“月宫365”大科学实验,将要验证和探索多项深空探测生命保障技术,推动中国航天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是完成世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国领航的重要契机。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