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报》2017年5月19日报道我校“月宫365”计划:

8名学生“宇航员”“月宫”生存一整年
本报讯(记者 曹阳)在粉红色灯光照耀下,绿油油的小香葱、生机勃勃的奶油生菜……这不是普通的蔬菜大棚,而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主设计的“月宫一号”植物舱内的丰收场景。这意味着,今后航天员在毫无外援的深空探测环境下,也能实现自给自足。5月8日起,该校8名大学生志愿者将分两批进入密闭舱,密闭生存365天。
据悉,“月宫一号”是世界首个,也是密闭程度最高的四生物链环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早在2014年,就有3位北航大学生在全密闭的舱内自给自足生活了105天,成功完成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试验。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月宫一号”新增了一个植物舱,蔬菜和农作物的品种增加到30余个,新增茄子、土豆和蘑菇等。在动物蛋白方面,学生志愿者们按人需量带了鸡肉和猪肉,还有就是靠舱内养殖的黄粉虫进行补给。在入舱前,他们还准备了启动用水,入舱后则完全依靠水循环系统维持生活。
与三年前不同的是,本次实验密闭生存时间更长。“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北航博士生导师刘红教授告诉现代教育报记者,此次密闭生存将达到365天,比上次的三倍还长。实验期间将增设人员替换环节,8名志愿者共四男四女,分为两组,设置三个班,第一组先进入“月宫一号”生存60天,再换第二组生存200天,最后再换第一组生存105天。可见,两组实验人员密闭生存的时间都超过第一次实验人员。两组志愿者在交班时,为了不对密闭舱的环境造成影响,要在专门设置的“气闸舱”缓冲带交替入舱。
据了解,“月宫一号”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植物、动物、水、微生物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生态系统,空气、水等全部在舱内循环,废弃物也由舱内自主处理,力争实现全舱闭合度达到98%以上,最大限度接近太空探测的环境。这个闭合度在全世界的类似实验中,遥遥领先美国和俄罗斯。
刘红介绍说,我国神舟系列飞船还有国际空间站,通常会携带全部物资,或通过物理化学方式再生氧气和水,宇航员吃的食物只能一次性携带充足,不能再生。如果要进行更远距离的深空探索,要想完全带够或补给食物是不太现实的,而有最效的办法就是依靠“生物再生”,在月球、火星基地,或是飞向火星的飞船中,构建一个类似地球生物圈的小型生态系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