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2017年7月10日报道:
揭秘“月宫一号”志愿者密闭实验生存60天
文/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

7月9日下午17时许,“月宫一号”由刘慧担任舰长的第一组4名志愿者结束第1班60天紧张忙碌的密闭实验,他们迈出“月宫一号”,标志着“月宫365”实验的第一步已经获得圆满成功。图为北航4位志愿者走出“月宫一号”,前往北航校医院隔离。宋超 摄
7月9日上午10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换班仪式,第二组4位志愿者进入“月宫一号”进行为期200天的密闭实验。当天下午17时许,第一组以刘慧为舰长的4位志愿者完成交接班之后,一起走出了“月宫一号”,前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医院进行隔离。在“月宫一号”60天“闭关”中,第一组4位志愿者是如何吃住、如何工作、如何娱乐的呢?
4个人住“胶囊公寓”每天自己磨面种菜做饭吃
2017年5月10日上午10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组4位志愿者进入了“月宫一号”实验舱内,开始了为期60天的舱内密闭实验任务。4位志愿者入舱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拾各自的私人物品和卧室。
“看一下我们的卧室吧,空间虽然不大,但是实用性很高,具有强大储物功能的同时,也不失舒适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慧是一组舰长,她还拍了几张卧室的图片在微信上与大家分享。刘慧告诉千龙网记者,这个小卧室是2米长、1.5米宽,面积也就大约3平米,而一张小床大约1.2米宽,就占据了卧室大部分空间,床边放着一把折叠椅子,靠墙是一个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小书桌,墙壁上安装壁挂式开放储物柜,有点像“胶囊公寓”。
“月宫一号”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放置各种植物栽培和实验的设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胡静斐介绍说,他们1组4位志愿者在这个“天然氧吧”里生活、工作了60天,这个“迷你型”的“天然氧吧”总面积才150平方米,总体积也就是500立方米的空间。大家在“月宫一号”这个微型生物圈里,朝夕相处。
“这入舱后的头一件事儿就是做午饭,我们再也不能享用学校食堂里的各种‘高级料理’了,心中先是一喜后是一忧,因为所有食材都需要现采现加工。”刘慧介绍说,于是负责做饭的她和副舰长刘佃磊分头行动,刘慧去采摘蔬菜、刘佃磊去磨面,剩下两位舰员也各自到各自的岗位上开始这一天的工作。
刘慧来到绿意盎然的植物舱II,看到果实累累的蔬菜,果断选择了西红柿、青椒和茄子。刘慧采摘好蔬菜,刘佃磊的面也磨好了,由于来不及发面做馒头,于是他们商量确定了5月10日当天第一顿午饭的食谱为:全麦面片汤、素炒青椒丝、茄丁肘花肉。4个人一顿饱饭之后,还不忘在微信上秀了一下他们的厨艺,才开始进入午睡时间……
最让人惊讶的是,这群90后还在“月宫一号”里吃起了油炒黄粉虫。北航博士研究生刘佃磊像模像样地介绍他炒作与食用黄粉虫的两大方法。其一是将黄粉虫放置于平底锅中炒至酥脆,然后与小麦一起粉碎至面粉中,经发面蒸成馒头;其二是用植物油炒熟直接食用。
刘佃磊调侃说:“油炒之后的黄粉虫味道与油炸蚂蚱、知了味道类似,可以用4个字概括‘香、嫩、酥、脆’,余味微苦,但香味回味悠长。大家如果有兴趣,就可以按照我说的方法炒一次黄粉虫品尝一下,看看能不能品出我说的味道!”

7月9日下午17时许,“月宫一号”由刘慧担任舰长的第一组4名志愿者结束第1班60天紧张忙碌的密闭实验,他们迈出“月宫一号”,标志着“月宫365”实验的第一步已经获得圆满成功。图为北航4位志愿者在“月宫一号”舱内的卧室和工作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4人心理情绪波动等一切细节都会转成数据
日前,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谭华霖介绍,第一组4名志愿者的分工是由刘慧担任舰长,负责统筹舱内所有工作,包括植物舱II种植和管理、做饭;刘佃磊担任副舰长,负责固废处理、尿液等废水处理、秸秆粉碎、小麦脱粒,以及黄粉虫和蘑菇的养殖维护;高寒负责植物舱I种植及维护;胡静斐协助高寒完成植物舱I种植和维护,负责舱内物品管理等。
4个人的60天的工作被“月宫一号”志愿者之一、北航硕士研究生高寒用“生存以上,生活以下”8个字概括。 对此,高寒解释说,所谓“生存以上”,说的就是“月宫一号”的特点。作为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氧气、水和食物,这些在系统内循环再生是其基本功能,也就能够为他们提供类似地球生态环境的生命保障。
“我们现在就仿佛置身于外太空,这个系统就是我们唯一的赖以生存的‘摇篮’。所以说,生存以上乃是生命保障的基础。”高寒还解释说,而所谓“生活以下”,说的就是“月宫365”的科学实验。在“月宫一号”里面的每一天,他们做的所有大事小情,都应该算作是实验,也就不能简单称之为生活。
比如,高寒他们4位志愿者每天吃的食物、喝的水、排泄的废物、工作休息的时间、早晚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甚至心理情绪出现的波动情况等等一切,都会转换成为科学的数据,最后被记录下来。这些将会作为研究的重要参数,为以后其他环境中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甚至为建立月球基地等深空探测活动提供参考。
高寒表示,这种实验意义重大,马虎不得,也就会为他们在“月宫一号”里面的生活制造很多的困难,产生诸多不便。因而,他们也需以科学严谨为目标,而不能以生活质量为目标。由此,他们的“生活以下”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而对他们来说,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高寒在“月宫一号”的“月宫365”实验中主要负责植物舱I的每日维护,所以他自封为“一舱舱主”。他把小麦、土豆、芋头、胡萝卜、四季豆、小葱当成自己5个漂亮的“女儿”,每天要为这5个“女儿”补充营养液,定期调节光强。其中,“大女儿”小麦,个儿长得不高,成绩可是5个“女儿”中最好的——麦粒饱满,蛋白含量高。

7月9日下午17时许,“月宫一号”由刘慧担任舰长的第一组4名志愿者结束第1班60天紧张忙碌的密闭实验,他们迈出“月宫一号”,标志着“月宫365”实验的第一步已经获得圆满成功。图为北航第一组志愿者正在“月宫一号”舱内工作中。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摄
忙里偷闲下象棋、掷飞镖、骑单车笑傲“月宫”
“月宫一号”的4位志愿者平日里除了工作之外,有没有业余娱乐时间呢?他们长期也不能出来与外界人群接触,会不会烦躁呢?6月6日,“月宫一号”志愿者、北航硕士研究生胡静斐介绍说,参加这项“月宫365”舱内实验的志愿者们在舱里,每天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任务。他们和常人一样,即使工作再多,也需要放松、休闲娱乐,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会一起笑傲“月宫”。
偶尔一天的活儿比较少,4位志愿者好不容易能闲下来,大家就坐下来下局象棋一决高下。胡静斐还将他们下象棋的情景拍下来在微信上分享说:“各位亲看到了没,这两位志愿者就连下棋都是这么专注,他们看着棋盘,在认真思索着接下来每一步棋的走法。”
“我们还有可以发泄情绪的掷飞镖运动。”胡静斐介绍说,掷飞镖运动很刺激、很过瘾,他们时常可以拿它来搞一个小比赛,活跃一下“月宫一号”的气氛。有时候,他们也会在吃完饭之后的休息片刻时间里,一起玩一下掷飞镖运动,以减轻心理压力。
骑动感单车也是“月宫一号”志愿者的休闲运动之一。胡静斐一说起他们的运动场地,就充满了自豪感——“月宫一号”空气清新、环境舒适,又有各种绿色蔬菜包围着的植物舱‖,在这里锻炼可真的是“仙气”十足!而在植物舱里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运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还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虽然我们在‘月宫一号’舱里,但是获取消息的渠道可不封闭,对于外边发生的事情我们也是时刻关注着呢。”胡静斐绘声绘色地描述说,每天的吃饭时间总有新闻联播陪伴着他们,早间新闻、午间新闻、晚间新闻都是他们了解国内时事的时刻——他们人在舱里,却心系祖国。其余空闲时间,大家都会在自己的“胶囊公寓”里看看文献、写写文章、浏览一些网页等等,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胡静斐说,回想过去的60个日日夜夜,她和其他3位志愿者在“月宫一号”这个微型生物圈里,打理舱内种植的各种作物,就是他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每天看到各种作物一点点长大、开花、结果,我们都特别的开心,特别是每次收获的时候,看着这累累硕果,它们总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惊喜!”
公元2017年7月9日下午5点,“月宫一号”由刘慧担任舰长的一组4名志愿者结束第1班60天紧张忙碌的密闭实验,他们迈出“月宫一号”,前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医院进行隔离。这标志着“月宫365”实验的第一步已经获得圆满成功。
然而,接下来第二组志愿者们,将要开启他们为期200天的驻留“月宫一号”的生存挑战。此前,在此类系统中驻留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是由俄罗斯保持,为180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第二组入舱换班的志愿者们向世界纪录发起了新的冲击,这对于志愿者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7月9日下午17时许,“月宫一号”由刘慧担任舰长的第一组4名志愿者结束第1班60天紧张忙碌的密闭实验,他们迈出“月宫一号”,标志着“月宫365”实验的第一步已经获得圆满成功。图为“月宫一号”舱内供志愿者锻炼身体的动感单车。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摄
相关链接:
据“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红教授介绍,此次“月宫365”计划,实验为4人365天,舱内实验志愿者共有8名,分为2组,设置3班,1组值第一班,持续时间60天;2组值第二班,持续时间200天;1组再值第三班,持续时间105天。他们全天候封闭进行科研、学习、生活等。
此次实验目的是,明晰在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合变换、超高负荷冲击、遭遇故障等情况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鲁棒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立的系统长期稳定运行调控技术,并建立该生物系统的可靠性评价方法体系。同时,科研人员开展在幽闭环境中绿植和光协同调控乘员情绪与心理的方法和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等。
本实验突破前人的难点在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4生物链环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研究清楚前人没有研究过的多项技术问题,持续完善和发展保障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技术。
在密闭实验过程中,参与实验的志愿者需要战胜心理上挑战,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完成舱内繁重的实验任务,同时保持良好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舱外人员也将做好值班守护,珍惜实验获得的珍贵样品,研究获取更多珍贵的数据。
“月宫一号”即“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实验装置”,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该技术,这项研究对保障中国载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是未来月球、火星基地等载人深空探测所需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且由于其难度和复杂性高而优先级最高。北航科研团队利用此次“月宫365”科学实验,将要验证和探索多项深空探测生命保障技术,推动中国航天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是完成世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国领航的重要契机。
自2004年起,刘红教授团队瞄准国家载人深空探测重大需求,怀揣着月球梦,团结协作,坚韧拼搏,经过13年的执着奋斗,建立了面向空间生命保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体系及研究方法。2013年10月,刘红教授团队集成所取得的理论和技术,研制出地基综合试验系统“月宫一号”。2014年1月至5月,他们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密闭实验持续了105天。
刘红教授带领的“月宫一号”团队,以高尚赤诚的爱国情怀、创新开拓的科研精神和团结敬业的奉献胸襟,曾获“2014北京榜样”特别奖。2014年,他们的科研成果又被评为“新中国65年十大引智成果”之一,后又入选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