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网教育频道9月14日报道:

北航副校长黄海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百度公司副总裁王海峰,共同开启了北航软件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方向
近年来,机器学习、无人驾驶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飞速发展,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先后发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文件,系统布局我国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产业及应用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也明确把智能制造列为主要方向之一,人工智能2.0时代大幕已经开启,中国已经成为AI领域的主要竞争者。随之而来,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了贯彻国家发展战略,助力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探索和促进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北航软件学院邀请领域顶级专家和行业领军企业,依托北航在软件工程领域强势学科地位,率先以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方式设立研究生培养人工智能专业方向。
9月14日上午,在北航软件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方向首批研究生开学之际,学校邀请国内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专家和领军企业,举办“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高端论坛”。论坛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综合分析了人工智能产业和相关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旨在探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推动高校和企业携手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海军副校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百度公司副总裁王海峰、英伟达深度学习学院郑廼梅等出席大会。
北航副校长黄海军在论坛上致辞,他指出,中国的人工智能正在崛起,这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是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未来产业革命的重要进程。我们应及时认清机遇和挑战,积极地融入这次发展的大潮,从社会领域的不同维度形成合力,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而贡献力量。要面向未来科技和教育发展,着眼于专业化、规范化,从专业学科和教育教学改革等多个维度展开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并基于“新工科”思维拓展建设好人工智能专业。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发挥出聚变的效果,加强深度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在探索实践中发掘新的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的连接器、融合器、助推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共生共赢。
论坛上,李德毅院士、卢山院长、黄海军副校长和王海峰副总裁共同开启了北航软件学院研究生培养人工智能专业方向;北航软件学院与百度签署了人工智能专业合作办学协议;北航软件学院、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共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联合培养正式拉开序幕。各单位将本着自愿、平等、合作、发展的原则,在研究基础、人力配置、基础设备和实验环境、培养机制等方面加强深度融合,开展互补性合作,共同打造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的新生态。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院士做了题为《智能时代新工科——人工智能教育改革的实践》的报告,阐述了新工科思维下,智能学科及专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学科相关的工程技术教育规律,分析了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改革实践情况,并分享了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卢山院长做了题为《人工智能产业全景分析与人才培养》的报告,分析了人工智能产业链概况和全球和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解析了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建设情况,并分享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的相关产业布局和工作成效。百度公司王海峰副总裁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报告,解读了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及重点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成果。英伟达深度学习学院郑廼梅做了题为《英伟达人工智能与人才培养》的报告,介绍了英伟达公司的人工智能技术布局,尤其是开展深度学习相关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北京航空航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副院长吴文俊教授做了题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展望》的报告,从专业的角度展望了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北航软件学院与百度签署了人工智能专业合作办学协议

北航软件学院、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共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联合培养正式拉开序幕。
本次论坛由北航软件学院、百度联合主办,得到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北航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交通学院、仪器光电学院、机器人研究所等领导和专家以及教师和研究生共计300余人参加了论坛。
北航软件学院建院十五年来,在软件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方面紧跟行业前沿发展动态,充分体现了“新工科”思维。今年,软件学院顺应形势,抢抓机遇,在全国率先开启人工智能研究生专业方向,探索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的模式,促进和牵引智能科学人才培养的发展,目前该专业首届100余名研究生已经报到入学。( 刘筱)
编辑: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