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V《北京您早》:中国航天日:护航月宫 助华夏奔月梦

发布时间: 2018-04-25 / 点击数:

编者按:2018年4月24日,北京卫视《北京您早》栏目以《中国航天日:护航月宫 助华夏奔月梦》(记者 王晓军 孙强华)为题报道了“月宫一号”负责人,我校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红教授。

中国航天日:护航月宫 助华夏奔月梦

【主持人】在今天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位航天人,她是“月宫一号”的总设计师,她领衔研制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月宫一号”使我国生物再生生命保障领域的研究进入到国际领先水平,她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红。

【解说】在“月宫一号”的开放现场,“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刘红一直忙碌,正在为观众进行各种问题的讲解,这是“月宫一号”首次对外开放。

【同期】刘红教授:种植了60平米的小麦,给四个人来提供面粉

【解说】刘红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2004年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她瞄准国家载人深空探测重大需求,开始研究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这是“月宫一号”的核心技术所在,这项技术解决的是如何在广袤太空持续生存的大问题。通过植物种植生成氧气提供食物,通过舱中成员的食物残渣等废弃物回收再循环,用于植物栽培,物质循环再生利用环环相扣,这简直再造了一个小型世界。

【同期】刘红教授:一周收三批的小麦,收三批种三批

【解说】在首次长期高闭合实验中,成员们在植物舱中完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栽培了5种粮食作物,15种蔬菜作物,1种水果,自己加工并食用。

【同期】刘红教授:这里的微生物呼吸,它都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那么我们会把它经过净化后送到植物舱,然后植物舱内植物光合作用会利用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它们又被净化之后送到综合舱,送给刚才我们说的一氧生物进行呼吸作用,这样我们的氧气也是可以百分之百循环再生的。

【解说】怀揣着月球梦开始了近十年的月宫建设,正在进行的“月宫365”实验于2017年5月10日开始,预计于2018年5月15日结束,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如何实现为不同代谢水平的成员组提供生命保障,并保持系统稳定。该实验将为未来人类应用于月球、火星等长距离星际探索奠定基础。

【同期】刘红教授:那么从我们开始调试启动然后到2018年5月完成这个实验,这前后500多天,500多天里,我这个团30多人是完全没有休息的。

【解说】十年辛苦不寻常,是日复一日的辛苦与繁复,她细微到从一砖一瓦开始,从一个公式,一粒种子开始,从一个人一间十平米的办公室开始,刘红教授的孜孜以求成就了今天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实验系统。

【同期】刘红教授:我们人类再了解地球的同时,我们对我们天天看到的这个星空同样有很多的遐想,很多的梦想。

【解说】未来的工作还有很多,更长期的密闭实验、迷你系统搭载空间站进入月球等等,作为我国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奠基者,面对未来刘红充满信心,因为她离儿时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带着梦想她会继续前行。

编辑:崔奕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