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报》2018年4月25日报道:

小学生探秘“月宫一号”
本报讯(记者 韩莉)绿油油的叶菜茁壮成长,嫩绿的黄瓜挂在藤上,志愿者收割小麦、处理废物……透过泛着红蓝光的舷窗,“月宫一号”真实生活图景展现在公众眼前。4月21日、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月宫一号”科普基地。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六年级学生李台霖一边盯着二号植物舱里的茄子花、黄瓜和麦苗,一边仔细倾听“月宫一号”首席科学家、北航教授刘红的讲解。
“原来舱内实验员食物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黄粉虫,这太不可意思了。”李台霖说。
“月宫一号”是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综合密闭实验系统。据悉,北航“月宫365”实验还有不到30天即将完成。作为世界上首个成功的四生物链环系统,“月宫一号”科普基地预约开放的消息发布后,共收到700多封预约邮件,约3000人次的有效报名。这些预约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还有的来自海外校友和国外媒体。开放日当天,上至75岁的北航老校友,下至10岁的小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冒雨赶来参观。
同样是小学生的杜卓远和父母前晚坐了一夜火车,特意从河南济源赶来。杜卓远的父母说,儿子从小就对太空生活感兴趣,接下来还要去参观北航航空航天博物馆。
“月宫一号”目前在进行的“月宫365”实验,是针对载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而开展的综合性实验,主要任务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如何实现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提供生命保障,并保持系统稳定。为此,8名志愿者需要交替分三个班次进入,封闭生活365天。
记者在开放日活动现场看到,观众依序入场,聆听参考模型讲解、观看正在进行“月宫365”实验的舱内志愿者活动情况、与讲解人员交流等,了解“月宫一号”作为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的基本原理,以及太空生存与太空生命保障最新知识。
据刘红介绍,“月宫一号”所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是保障人类在月球或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关键技术。在这项技术应用到空间探索前必须进行地面演示验证实验,并通过实验发展系统稳定运行调控技术。
正在进行的“月宫365”实验原定于5月10日结束365天的实验,但目前计划延期5天,目的是观察志愿者心理情绪状况。据悉,两天共开展16场开放活动,接待观众近600人。
编辑: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