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V《中国教育报道》:中国航天日:探秘“月宫一号”科普基地

发布时间: 2018-04-25 / 点击数:

CETV《中国教育报道》2018年4月24日报道(记者 郑永龙 施琦):

中国航天日:探秘“月宫一号”科普基地

【主持人】:在这样一个具有科普意义的日子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科普基地的“月宫一号”实验舱也面向公众开放,人们近距离接触“月宫”,探寻“月宫一号”里面的神奇奥秘。

【同期】:本台记者郑永龙:我身后这个庞然大物就是“月宫一号”实验舱,从去年5月10号,“月宫365计划”实施以后,“月宫一号”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那么,这个实验装置是用来做什么的?里边又会进行哪些项目的实验?随着公众开放日的到来,人们可以来到这里了解究竟。

【同期】:今年13岁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学生廖友涵是个小航天谜,得知“月宫一号”实验舱要对公众开放的消息,他和爸爸第一时间在网上进行了报名预约,今天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了“月宫一号”的样子。

【同期】: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廖友涵:我看了“月宫一号”里的两个植物仓,还看了一些关于“月宫一号”的介绍,这里的科技都挺新奇的。

【同期】: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学生李台霖:除了在我们正常的地球上,在其它星球有这个“月宫一号”,也可以种植这些粮食,我们也能生活。

【同期】:“月宫一号”首席科学家刘红:我们这个系统可以100%循环再生氧气和水,因为我们有植物仓,两个植物仓,植物仓它循环再生氧气,把二氧化碳吸收之后转化成氧气,同时它给人提供植物性的食物。

【解说】:“月宫一号”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红介绍,“月宫一号”是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综合密闭实验系统,它与外界密闭隔绝,内部是一个由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组成的“生物圈”。它所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是保障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关键技术。

【同期】:“月宫一号”首席科学家刘红:这个实验装置是为了研究今后人类在地外长期生存,所需要的生命保障技术而设置的,让人类在外太空,可以长期相对比较高度自治的生存。

【解说】:刘红教授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月宫365”实验于2017年5月10日开始,预计今年5月15日结束,这是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目前有4名实验者在全密闭的舱内科研,他们食用的蔬菜、粮食完全依赖舱内种植,水、空气也依赖自身循环。

【同期】:“月宫一号”首席科学家刘红:我们已经(经过)300多天的验证,基本上可以证明我这个系统,可以稳定的支撑不同代谢组成员来这个基地,来给他提供生命保障。

【解说】:“月宫一号”首次面对社会公众开放,吸引了参观者的极大热情。自公告发布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收到700多封预约邮件,约3000人报名,遍及全国10个省份,最终近600人获参观资格,其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75岁北航校友,最小的是10岁的小学生。

【同期】:北航校友史连第:它(“月宫一号”)将向人们证实,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人类还是能够稳定的长期生活的,所以这个成绩非常巨大,作为一个北航校友,非常骄傲和自豪。

【解说】:从去年4月24日第二个航天日以来,我国航天实现宇航发射25次,将53颗卫星送入太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取得一批重大成果。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就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崇尚科学,以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同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学生张子喻:通过今天这次活动,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航天梦想的种子。

【同期】:家长: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其实很想让自己的孩子来了解一下,咱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

【解说】:我国的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开展的比较早,“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也是新时代对青少年的使命召唤。2016年12月28日,我国首颗由中学生研制的科普卫星发射成功,并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鼓励;去年1月,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成立,以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航天事业接班人。

【同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谭华霖:“月宫一号”面向中小学进一步开放,也能够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从小就种下一个志向蓝天,志向宇宙的这样远大的志向,最后可能也会飞向蓝天。

编辑: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