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网:北航办了场祝寿会,两位航天界的百岁老人到场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18-05-10

北京日报网2018年5月9日报道:

北航办了场祝寿会,两位航天界的百岁老人到场

(记者 任敏)103岁的建校元老王洪星,100岁的中国系统仿真学科创始人文传源,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仅有的两位百岁老人。

两位老寿星:103岁的王洪星(左)和100岁的文传源(右)

他们同是湖南老乡,同样于1952年建校之初就入校工作,在这所专门培养航空航天人才的学校耕耘66年之后,今天,他们相约来参加一场聚会,这是学校专门为老寿星们精心策划的祝寿会。两位老教授成为全场最高龄也最受关注的寿星。

今天一早,北航新主楼第一报告厅被装扮得喜气洋洋,入口处张贴着“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的红底黄字对联,包括王洪星、文传源在内的百岁寿星以及今年过整寿的90岁、80岁、70岁和60岁寿星的名字均在门口张贴,一共298人。

“祝寿会”活动现场

作为年岁最长者,王洪星和文传源都被安排在会场第一排,座位紧挨着,他们的桌前都摆放着手写的立体贺卡,以及一根香蕉和两个大红苹果,寓意长命百岁。第一排一共18个座位,除了一位校领导,前排就座的17位老人均是90岁(含)以上,粗略算下来,他们的年龄加起来超过1500岁。

虽然已过百岁,但王洪星和文传源两位老人口齿清晰,思维灵活,记性也不错。问及今天参会的感受,王洪星笑着说,“今天很高兴!”望着身旁的老伙伴儿,他还回忆起,“我和文老师是同学,也是老乡,我们都是湖南人!”

王洪星耳朵有些不灵敏,当记者举起相机抓怕两人合影时,文传源还温馨地凑到他耳边大声提醒,“高兴一点,要照相!”

在祝寿会上,两位老人收到蕴含满满祝福的礼物,一束盛放的鲜花,一个北航老年手工协会编制的大寿桃以及一份刻有“福寿千秋百岁人 寿域光涵万里天”的寿诞牌。

两位老人的生日感言也各有亮点。

即便退休多年,王洪星老人依旧坚持看书读报,他在会场就分享新近听说的北航新鲜事儿,比如,今年毕业的博士生有600多人,毕业的本科生是3000多人,作为北航建校元老,看着当年亲手参与创办的校园呈现这么强劲的发展势头,他由衷高兴,“这是了不起的成绩,希望北航继续发展!”

资料图:王洪星教授和学生

除了感谢学校的祝贺,他也不忘为身旁的老人们送去祝福,“祝福在座的寿星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家庭幸福!”

文传源则为在座的寿星赋诗一首《咏玉兰》:

绿园玉兰花开早,青松欢畅乐春晓,

迎春凝眸瞧旧交,阳光送暖情意高,

春风柔和轻声笑,凡人只知人间美,

天上不易找得到,人类联想多奇智,

敢闯宇宙探星曹,黑洞恒星大爆炸,

新鲜事物喜创造,人天协同有多好。

资料图:文传源教授与博士生在一起

据统计,北航现有老同志3175人,其中80岁以上1375人,平均年龄超过74岁。他们为北航奉献了青春与汗水,他们用勤劳和智慧,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航空航天栋梁。

人物故事

王洪星:六十六载伴北航

资料图:王洪星教授

简介:王洪星1915年11月出生于湖南湘潭,今年103岁,北航最年长者。系当年北航建院八大元老之一,我国谐波传动、齿轮传动技术以及牵引传动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蓟门烟树望北航,八校聚首谱华章。”

1952年,来自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八所大学航空系组建成北京航空学院,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八位建校元老也来到这里,投身祖国航空科学和教育事业。

彼时的八大建校元老中,王洪星是少有的健在者,103岁的他也是当今北航校园里最年长者。

资料图

从建校之初的遍地野草和坟墓,到如今崭新的教学楼群,从学生分散住宿在工棚吃饭,到现代化的居住学习环境,悠悠六十六载,王洪星见证了北航的每一步发展,对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他都如数家珍。

建校之初,王洪星曾担任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室负责人,1958年以后,重心转向科学研究;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着力于谐波传动研究,还与相关单位合作研究制造出新的谐波传动装置,他成为我国谐波传动、齿轮传动技术以及牵引传动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第一批建校者,是从苦日子奋斗起步的。王洪星仍记得,那时这个地方叫做柏彦庄,环境荒凉,到处都是工地,道路基本是泥地;学生都分散住在清华、交道口等地,上学只能坐校车或走路。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当时主讲“起重运输机”课程,以前没人教过,自己也没学过,只好找来苏联的教材,边学边教。

这些年来,北航办学条件大大改善,老人在欣喜之余,也保持着谨慎的心态,“物质设备再好,不出人才也不行。”在纪念北航建校60周年的访谈中,他就叮嘱一个老理儿,大学的功能就是研究学问,培养人才,这个基本点要抓住。

资料图:运动锻炼的王洪星教授

退休多年,老人也从未忘记育人的天职。2007年,92岁高龄时,他还在北航新闻网上发表文章《给大学生谈谈几个问题》,结合自己孙子的成长经历,他建议工科生掌握一些科学学习方法,比如,学习上“存疑”、不求甚解、一专多能、注重基础……

一年后,老人93岁那年,汶川地震,牵动人心。他把原本计划用于资助家乡小学的十万元存款,全部拿出来,在学校设立“王洪星扶贫助困金”,面向全校贫困生,优先资助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贫困学生。每年将有三到五名学生得到3000元的生活补助,当年9月,就有4位学生获得这笔爱心捐款。

今天上午,散会后,坐在轮椅上的他被记者拦住采访,洋洋洒洒抒发感言后,他仍牵挂学校发展,“我希望北航出人才!”

文传源:实现无人机零的突破

资料图:近百岁高龄时,文传源教授仍坚持伏案工作

简介:文传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1918年出生,今年100岁。他领导了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的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无人机技术的新篇章。

今年,是“北京五号”试飞成功六十周年,也是“北京五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北航教授文传源一百华诞。

文传源1918年生于湖南省衡山县新桥乡贯底,1952年调入北京航空学院,参加建院、建系工作。1957年至1959年,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他带领北航师生论证无人驾驶飞行系统技术方案,经国家领导人批准后,集中师生近300人集中攻关。1958年10月1日,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无线电引导着陆正式试飞基本成功,北航师生用自己的阶段研究成果给国庆献礼。1959年2月,“北京五号”正式研制成功,之后顺利完成三个阶段的试飞任务,实现了中国无人驾驶飞机历史上“零的突破”,北航成为中国无人机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

1975年,北航成立歼六飞行模拟机总体设计组,文传源任组长,他先后协调全国40余个协作单位,经过八年攻坚克难,开创完成我国第一台歼击机飞行模拟机研制,并顺利交付空军使用。该技术填补了我国飞行训练的空白,为我国飞行模拟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这些年来,文传源开创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在综合飞行、综合飞行力控制系统的分析、综合系统论、人体科学和人机系统等开展研究。

自从1988年离休后,文传源通过返聘,继续搞科研,带研究生,直到2003年培养完最后两位研究生,才算“功成身退”。他先后培养博士后7人,博士生15人,硕士生18人。

离休后,文传源围绕关于仿真学科的“相似理论”体系继续钻研,1989年开始发表相关理论,2005年发表了三篇文章,2009年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展开深入论述,基本建成了“相似理论”体系。

科研之外,在学生眼里,文传源如同“慈父”一般温暖。学生生病,他让爱人送饭。有学生在博士后半段学得比较吃力,文传源担心学生身体扛不住,就开通“绿色通道”,允许学生直接去工作,等博士论文完成后再回来答辩。

1998年,文传源和诸多校友捐出获国家级教学一等奖的全部奖金,设立“驭远奖学金”共5万元;2014年10月,他再次为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发展基金捐赠10万元,用力奖励资助品学兼优贫困学生。

“我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这些钱都是从我的工资里一分一分节省出来的,清清白白。”他回忆起年少时期艰难的求学时光,考上长沙第一高中,家境不好,问同学借钱才能上学,后来因为交不起学费和食宿费,只好转到第一师范学习,他希望这样的窘境,在寒门学子中不再重演。

编辑:崔奕凡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10 月
16
10 月
16
10 月
16
10 月
13
10 月
13
10 月
12
10 月
08
09 月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