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法院立案大厅有群热心娃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18-05-14

《法制日报》2018年5月13日报道:

法院立案大厅有群热心娃

本报记者 黄洁 本报见习记者 张雪泓

“小伙子,我年纪大了,看不清字,这个起诉书你能帮我写一下吗?”

“小伙子,我找不到被告怎么办啊?”

“帅哥,被告人的身份证号我哪里知道,这该怎么填啊?”

早上8点半未到,拿着各种诉讼材料、带着各类法律疑问的当事人便陆续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赵普坐在法援中心办公室,开始了答疑解惑工作。除了提供法律咨询,赵普也代拟法律文书,有时还做调解和网络咨询解答等工作。

据了解,像赵普一样在海淀法院做法律援助的大学生志愿者有很多,他们均来自北京知名高校法学院。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期与海淀法院开展法律援助合作,两所高校的法援中心挑选优秀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到海淀法院开展法援服务。

来到法援中心咨询的群众很多都有实际困难,志愿者们都怀揣着很大的耐心和热情。有一天,一对年近70岁的老夫妇拎着诉讼材料,相互搀扶着推开法援中心的门,赵普和另外几名志愿者连忙扶着老人落座,一边听他们的诉求,一边宽慰疏导他们。最后,赵普帮老人草拟了起诉书,几位志愿者把老人送出门。老人边走边频频点头,感叹道:“真是一群热心的好孩子,多亏了他们帮忙。”

从早上进门开始,赵普以及其他志愿者一上午至少要接待5名当事人,多时达十几名。遇到当事人不懂法,赵普就拿出那本厚厚的、快被自己翻烂的《学生常用法律手册》,用尽量通俗的语言向对方解释;遇到难度大、不能当场释明的法律问题,他便详细记录,向老师请教后才为当事人出具法律意见书;遇到证据较多的案子,草拟个文书就得半个多小时;有时接待完当事人已是中午,想起下午还有课,赵普赶紧拿起书包火速踏上回校之路。

据海淀法院立案庭庭长李梅介绍,2004年,海淀法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达成共建,成立法律援助窗口。最初只是在立案庭一角简单支了张桌子,立了块“法律援助”的牌子,每天安排两名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值班,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虽然条件简陋,但从那时起桌前就常常围满了人,很受群众欢迎。经过十多年发展,如今的法律援助有了独立的办公环境—— 一间设在立案大厅的屋子。屋子虽不足十平方米,却摆了两张大木桌,六七把椅子,前来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

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援助工作均开展得卓有成效。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法援中心新招大三以上本科生及研究生志愿者112人,招募中设置专业笔试和综合面试,确保志愿者的专业水平。仅2017年,该中心就派出565人次志愿者赴海淀法院法律援助咨询处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累计2260小时,共接待来访当事人2988人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援中心成立于2009年,所有参加公益法律服务的学生被分成8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八九个人,评选出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工作。小组内可以举办案例研讨会,合作代理案件等活动。每次到法院值班,都由一名研究生和一名本科生搭档完成。

2017年,人民大学法援中心的志愿者们正式办理案件38件,其中已经结案的20件,主要类型涉及劳动纠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合同纠纷、婚姻家庭继承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为当事人争取到了较好的诉讼结果,获得一致好评。

李梅说,法律援助实现了“三赢”,既帮助了有实际困难的群众,又帮助了法院,节约了立案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对于大学生志愿者们来说,法律援助推动他们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

14年来,来自高校的法律援助已经成为海淀法院和当事人都离不开的重要助力。赵普说,接待当事人的过程,也是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了解事实能力提升的过程,这对一个法律人非常重要。法援工作让他明白了身为一名法律人要有信仰,要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他感到收获很大。

编辑:王晴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4 月
12
04 月
12
04 月
11
04 月
10
04 月
09
04 月
07
04 月
07
04 月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