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R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能上网但叫不到外卖和快递,“月宫一号”里的生活什么样?

发布时间: 2018-05-16 / 点击数:

CNR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8年5月15日报道:

能上网但叫不到外卖和快递,“月宫一号”里的生活什么样?

今天上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月宫一号”完成370天的封闭实验,四名志愿者带着他们在“月宫”实验舱里种植的胡萝卜、西红柿等走出舱门。这是目前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目的是探索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的技术保障。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表示,这次实验对于人类实现在地外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他鼓励年轻人利用后发优势,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位院士开启舱门,四位志愿者走出“月宫一号”实验舱,手里捧着他们在封闭空间内种植、收获的胡萝卜、西红柿等蔬果。2014年5月中国之声曾经报道过“月宫一号”的第一次封闭实验,3位志愿者在舱内生活了105天。而这一次,是8名志愿者分成两组,第一组前60天和最后110天,第二组中间200天,总共370天,有两次轮换。

刚刚出舱的志愿者高寒介绍:这是要研究轮班对系统的冲击以及对人心理的影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摄影:张之蔚)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月宫365”实验首席科学家刘红介绍,志愿者在封闭舱内,大致都会经历新鲜、焦躁到平静三个心理阶段。

第二组的志愿者伊志豪说:相对来说,感觉时间过得比较慢的是在中间靠近2/3的时候,“啊,进来好久了,还有多长时间能出去”,就是这样的感觉。

为了考验他们的心理状态,刘红特意在原定的365天之外,临时延长了5天。

刘红:他们本来期待的是5月10号出舱,然后我告诉他们,对不起,5月10号出不了仓,还要加五天班,这个时候他们心里会有比较大一些的波动,就会问为什么?原来不是说10号吗?我就告诉他们,如果你现在是在太空站,由于各种气候问题或者技术故障,飞船飞不了了,不能回去了,还要多呆几天,你怎么办?难道你要跳下船吗?他们心理上认可了,也就接受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摄影:张之蔚)

跟上一次封闭实验一样,志愿者要在跟外界隔绝的环境里,过自给自足的生活,除了一开始带进去的肉制品之外,主要还是靠养黄粉虫作蛋白质来源。这一次植物舱扩大,能够种植的蔬菜水果种类和数量都增加,他们的“闭合度”提高到98%。

伊志豪说:第一次的闭合度是97%,我们这次为了提高这一个百分点,做了很多的努力,我自己都觉得非常自豪。

“月宫一号”里能上网,但叫不到外卖和快递,避免产生油烟,做饭要清淡,还要尽量提高废弃物处理率。志愿者还经历了“关窗期”的考验,在恒温和失去自然光节律,“不见天日”的环境里,研究对人类生物钟和情绪的影响。密闭的实验舱,植物生长靠专门设置的红蓝光,人的呼吸就靠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空气质量指数只有个位数,不用担心PM2.5,倒是出舱之后要戴上口罩,并且到医院隔离观察一周,检测各项生理指标。

2018年2月27日,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第2集《发动中国》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月宫365”实验首席科学家刘红介绍,这一次的四男四女八名志愿者特意选择高矮胖瘦等不同的身体状况,研究一个生物系统如何实现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提供生命保障,并保持系统稳定。而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把微缩版的“月宫一号”送上中国的空间站。

刘红:这个装置我们会做很多个,在地面上有一些,然后会搭载到空间站,会搭载到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这个是小型的,里边没有人,然后通过天地对比,可以获得矫正参数或者矫正模型,来矫正有人实验获得的参数和模型以及计算方法,这样我就可以设计给月球基地的生命保障系统和给火星基地的生命保障系统,不久的将来,也许你六七十岁的时候,会有机会去月球度假。

中国首次密闭科学实验:3人在舱内自给自足105天

2014年5月2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月宫一号”完成105天的密闭科学实验,“月宫一号”的核心是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模拟人类在太空中自给自足的环境,让航天员能够在远离地球的太空长期生活。这是中国的第一次长期多人密闭实验。听起来很神奇的封闭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打开舱门,“月宫一号”里的1男2女三名志愿者笑着走出来。他们都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舰长”谢培珍是老师,王敏娟和惟一的男士董琛是博士研究生。在密闭的实验舱里工作和生活105天,他们各有分工。

2014年5月20日,在密闭的实验舱里工作和生活105天后走出“月宫一号”

谢培珍:董琛主要负责的是舱内面积最大的小麦的种植研究。王敏娟主要负责的是舱内所有的蔬菜的种植研究,还有一日三餐的烹饪工作,她做包子很好吃,全麦包子、馒头还有面包,烙饼做得也很好,还有花卷。

记者:你们把面包机带进去?

谢培珍:对,有面包机。

月宫一号主要分成两部分,综合舱是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包括废物处理间、饮食交流间、洗漱间和各自独立的卧室。植物舱内种植小麦、玉米、油麦菜、草莓等21种粮食、蔬菜和水果。舱内可以循环再生100%的氧气和水,55%的食物,总闭合度达到97%。除了舱外带进去的肉类,志愿者还通过小麦秸秆发酵养殖的黄粉虫来补充动物蛋白。

谢培珍:油炸直接吃是一种,另外一种就是把它磨碎了,夹在面包里面,夹在馒头里面,就直接一起做馒头。

记者:有虫的特别的味道吗?

谢培珍:没有,其实吃起来有点像薯条,味道还是很不错的。

做菜可以用油盐和调料,但是为了保持舱内空气指标,不能爆炒,105天以来的口味相对清淡。志愿者王敏娟说,一度非常想念舱外的美食。

王敏娟:大概20天到一个月之间,超级想吃,天天看大众点评,火锅烤鱼之类的,现在已经过了,这几天就非常淡定了。

记者:白杰戈

编辑:崔奕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