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大二女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发布时间: 2018-05-25 / 点击数:

编者按:赫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大二学生,2018年5月24日至5月25日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骨髓)捐献的采集工作,她是北航沙河校区的首例造血干细胞(骨髓)捐献者,同时也是北航首例捐献的女生。2017年6月3日,赫采与其他31名同学一起参与血样采集,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骨髓捐献志愿者。据了解,去年一年,北航有60名同学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到捐献现场采访报道了赫采的暖闻事迹。现转载《北京日报》报道如下:

大二女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本报讯(记者 任敏)昨天,在空军总医院血液科采集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二女生小采(化名)为一名陌生人捐献出造血干细胞。

一年前的6月3日,小采和30多名同学分别留取了8毫升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去年12月21日,初步配型成功的消息传来;今年2月,经高分检测确定与患者十个点位全相合后,这位20岁的姑娘很快做出捐献的决定,希望给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带去恢复健康的机会。今年春节前后,在电话中听说这事儿,小采妈妈的第一反应是“紧张”,但夫妻二人做了相关“功课”,于是成了女儿的坚定支持者。

昨天一早,造血干细胞采集开始。在医院血液科采集室里,梳着两条长辫子、穿着志愿服的小采安静地躺在病床上,暗红色的血液从右臂采集出来,顺着输液管缓缓流入细胞分离机,待分离出造血干细胞之后,剩下的血液再顺着另外一侧的输液管,从左臂输入体内。为了加快血液流速,她不时捏一捏右手中的粉色手捏球。

“有不舒服的地方吗?”有老师问。

“没有!”小采笑着回答,平静地与来访者交流,并接受采访。

小采的父母专程请假一周,从山东济南赶过来照顾女儿,看到女儿忍受低烧等轻微反应,妈妈自然心疼,不过,她也很欣慰,“孩子上大学真是长大了,担当感更强了!”

昨天下午,历经五个多小时的等待后,小采完成了第一次采集,随后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装入恒温箱,送往外地,在那里一位男性血液病患者正在等待这“救命之血”。据了解,今天还将再采集一次。

目前,中华骨髓库库容已达242多万人份,小采是该库第7346例捐献者,也是北京第308例。看到盖着红章的捐献证书,小采说,“付出的只是一些造血干细胞和一点勇气而已,但是,这些能给别人带来生存的希望,很值!”

编辑: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