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北航】诺奖得主、83岁丁肇中全程站立演讲一个半小时

发布时间: 2019-11-10 / 点击数:

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年11月10日报道:

诺奖得主、83岁丁肇中全程站立演讲一个半小时

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即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拉开战幕,今天(11月8日)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做客“挑战杯”竞赛高端学术报告会。少有的中文报告,一个半小时的演讲,83岁的他全程站立,细细梳理了40年间与中国科学家的三大实验。

三大实验均有中国学者参与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丁肇中,是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

他于1936年出生于美国,后随家人回到中国,幼年曾在重庆念书,后去往台湾,20岁那年赴美留学。

他于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在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值得一提的是,在领取诺贝尔奖时,他带来诺贝尔奖颁发历史上第一次中文演讲。

今天上午,北航晨兴音乐厅,如雷的掌声中,头发花白的丁肇中缓步走上讲台,这是他少有的用中文做报告。

他以“与中国科学家合作40年的成果”为主题,介绍与中国学者的三次重大合作:70年代在德国PETRA的300亿电子伏电子对撞机发现胶子的实验,80年代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L3实验,以及90年代至今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普仪(AMS)探测器实验。

丁肇中说,过去40年,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对他的实验做出重要贡献,他们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所以及北航、山东大学等,他还在PPT上打出了数百位合作者的名字。丁肇中回忆,他的大多数实验,遭到很多人反对,理由是实验没有意义,或者实验极困难不可能成功。而他成功开展实验后,对科学做出重要贡献,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并且每个实验都自己发展新的仪器。

如今,虽已耄耋之年,丁肇中仍在从事科研工作,他透露,AMS将在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内(2028年之前)持续收集数据,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未来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确定宇宙中有几类宇宙线、认识重质量反物质的起源等。

留学之初曾转专业

在与观众交流时,丁肇中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生涯,小时候曾辗转在重庆、南京、青岛等地生活,因为日本飞机,没有机会好好念书。

在台湾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的台湾省立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读书,一年后,他赴美留学,来到密歇根大学继续读机械工程专业。有意思的是,到美国的第一年,丁肇中就遭遇学业难题,他说,机械工程专业要画图,那些图他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看不懂。一个学期后,一位有名的导师找到他,告诉他不能学工程,最好学物理或数学。

之后,他转学物理,从大学到博士,他只花了6年时间,26岁博士毕业,31岁成为教授。因为自己拿博士学位所花时间较短,成为导师后,丁肇中带学生时也有些特别,别人的直博生可能要六七年毕业,他的博士生两三年就毕业了,他的理由是,“我能教的有限,最主要是让他们独立思考。”

丁肇中最开始学物理时,在大学教书的父母非常反对,他们认为“非常有天分的人才能学物理”,潜台词是儿子没有天分。如今,丁肇中还开玩笑,“可惜他们去世了,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

与邓小平用四川话谈物理

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干货满满,这位年过八旬的大科学家全程站立演讲。报告会结束,他友好地接受记者专访,回忆了40多年前与邓小平的一次会面,那就是中国科学家与他所在机构开展合作的起点。

1977年8月,丁肇中第一次见到邓小平,他讲述了自己所从事的物理领域的工作,“我就发现他对物理有兴趣、有了解。”后来,他才了解到,邓小平的家人中有不少是学物理的。有意思的是,邓小平说的是四川话,而丁肇中小时候在重庆长大,两人就用四川话聊天。

那时,中国尚未改革开放,国内科研界相对封闭。席间,邓小平提出,“能不能派人到你那里工作?”丁肇中随后征求德国政府的意见,对方表示欢迎,且不用交钱。

听闻此消息,邓小平马上说,“我派200个人来。”丁肇中幽默地解释,“练物理学家和练兵不一样。”他建议,最好挑10个人或者20个人,唯一的要求,在名单未确定之前,自己要和他们谈一谈,做更多了解。从那以后,中科院高能所持续派出学者到他的团队去工作。

有人好奇,对于年轻的科学家而言,要想在专攻领域有所建树,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在丁肇中看来,对于最尖端的物理,基础和背景不太重要,主要是要对自己有信心、有好奇心、有想象力。以他自己的科研生涯为例,他说,“我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是我的兴趣。”83岁的他仍未退休,原因就是,他还要将AMS的实验进行到底。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