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年4月24日报道:
想去“月宫”?请先点击这份太空生存福利贴
如果可以飞离地球,你的太空旅行第一站会选在哪儿?
传说中的月宫里,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嫦娥优闲地摆着POSE度日。真实的月球,则是一片不毛之地,无大气、无液态水、微重力、微磁场,昼夜温差达300多摄氏度......
离开了自然存在的土地、氧气和水,在太空中,人要如何维持生存呢?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央视新闻新媒体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这座传说中的实验基地。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教授现场揭开谜底,为网友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太空直播课。


“月宫一号”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的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它可以依靠生物再生的方式,在太空密闭舱室中构建一个类似地球生物圈的小型生态系统,提供生活所必须的空气、水和食物。

“月宫一号”进行了两次密闭生存实验,其中为期370天的“月宫365”实验,创下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存实验纪录。两场实验成果卓著,在世界上首次构建了类似地球生物圈的“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系统。

【太空生存揭秘一:种菜也疯狂】
住进“月宫一号”如同抵达荒凉的月球基地,氧气、饮用水和食物都需要在密封环境中自给自足。
为了解决吃的问题,实验人员在“月宫”植物舱里种植粮食、蔬菜和水果。太空舱里呈现的红蓝色光源是为光合作用特别设定的光谱频段,因为植物对红蓝光的需求最为旺盛,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作物能更加健康迅速地生长。

至于味道怎么样?记者现场采摘试吃,大呼味道好极了!


【太空生存揭秘二:生命之水哪里来?】
植物蒸发以及人的呼吸会产生水汽,水汽会到空气里,利用冷凝水收集系统收集后,集中进行净化,供人饮用、洗漱、洗衣服等。人产生的废水包括尿液、卫生废水等进行净化处理之后,又可用于配置营养液,栽培植物。

【太空生存揭秘三:一呼一吸之间的秘密】
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将富氧空气送至综合舱。这些经过净化的空气可供人和动物呼吸,还能提供废物处理所需的氧气。呼吸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又会沿专门的通道返回植物舱,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由此源源不断制造氧气,形成气体循环过程。

【太空生存揭秘四:“月宫”里有肉吃了】
将黄粉虫引入舱内,是“月宫一号”的创新成果之一。在综合舱昆虫间,以秸秆培养的黄粉虫,通过生物转化方式可以为人提供动物蛋白。志愿者分享了两道黄粉虫做法,一为干烘,二为磨粉混入面食蒸制。

记者应网友要求,秒变美食品鉴师,现场试吃干烘黄粉虫。点评:“味道有点像炸薯条!”

有菜,有肉,有水,有氧气。与复杂的地球生物圈相比,“月宫”就是一个小型生物圈。通过定量化的生物过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结合先进的生物技术与工程控制技术,实现了氧气、水和食物的循环再生。
经实验检测,目前这套地基实验装置系统可以满足四人生命保障需求,氧气和水再生100%,食物循环再生80%以上,闭合度最高可达98%。

全麦饺子、蔬菜、嘎嘣脆的黄粉虫……舌尖上的“月宫”,你有没有一点点向往呢?


“月宫一号”直播吸引了不少北航师生的关注。北航微博发出相关报道,学生网友留言为中国航天点赞。


从月球到火星,从太阳系到宇宙深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已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必须的关键技术。让梦想生根,让目标落地,“月宫一号”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