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V《教育新闻直播间》:年轻的航天梦——为浩瀚宇宙点亮一颗“星”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1-12-08

CETV《教育新闻直播间》2021年12月6日报道:

年轻的航天梦——为浩瀚宇宙点亮一颗“星”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主持人】10月14号晚,长征2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11星的方式成功将包括中国省科探视卫星、西河号在内的1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1研制团队,是一群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们。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级硕士APSCO-SSS-1姿控分系统负责人 王凯旋:看到发射的那一刻突然明白了,好多航天人为什么能始终坚守在航天事业。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级博士 APSCO-SSS-1学生总师 赵旭瑞:感觉整个大地都在震动。那个声音传来的时候内心是非常的震撼的,之前的那些航天先辈们激动的感觉就突然能够理解了。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航天飞行器技术系系主任 APSCO-SSS-1卫星总设计师 黄海:作为我们一个卫星,这个还不是成功的标志,那么一直到了第二天的早上,我看到第5轨数据的时候我才放心,我们才真正觉得卫星已经基本成功了,事实上我们的任务还很多。

【解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小卫星地面站,学生总师赵旭瑞正在和团队成员们收集APSCO-SSS-1过境后传回的数据。小卫星发射后的两周内,团队面临着频繁的数据接收和分析工作,大家轮流在地面展示板,凌晨四五点起床成为了常态,但同学们的积极性始终很高。APSCO-SSS-1是由北航中国学生与巴基斯坦、秘鲁等多国留学生们亲手研制的30公斤级微小卫星,也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中的主星。该项目2016年启动,先后有10余名教师,56名中国学生以及45名留学生参与进来。在学校看来,这不仅是一颗技术试验卫星,更是一颗面向教育教学,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教育卫星。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航天飞行器技术系系主任 APSCO-SSS-1卫星总设计师 黄海:是一个跟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这么一个项目,学生自主发起,我们又抓到了机会,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正好有这么一个需求,我们制定了这么一个方案。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学院院长 APSCO-SSS-1卫星副总指挥 翁敬农:我们把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组成联合的研发的团队,推行了中外学生的融合培养。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副教授 APSCO-SSS-1卫星常务副总设计师 孙亮: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去动手去做,我们老师实际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这种国际项目给他打下来的坚实的基础和这些工程经验,对他后面的工作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解说】这张从小卫星上传来的实时影像对整个团队来说意义非凡,照片上的盘绕式伸展臂总长两米,是国内首个在轨验证的被动式盘绕展开机构,能够提供远离卫星本体电磁干扰的载荷空间,从而实现更多功能。作为整个项目的亮点与难点,伸展臂的成功展开是团队不懈追求与奋斗5年后最令人激动的时刻。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副教授 APSCO-SSS-1卫星常务副总设计师 孙亮:盘绕式伸展臂就是赵旭瑞他独立负责研制做出来的,在今年春节的时候,他完全就放弃回家了,他就在我们这个老师有一个公租房,做研制的,去赶进度、赶时间。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1级博士 APSCO-SSS-1机热分系统负责人 刘宇:盘绕式伸展臂的它这个材料,和我们预期的不太一样,但是这个伸展臂展开主要就依靠它这个材料,所以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挺棘手的,而且进度又紧张,天塌下来的那种感觉,这时候就感觉这怎么办?因为我们这个组主要是赵旭瑞师兄他在带领我们一起来做,首先他是非常冷静的,还有老师们鼓励下指导下,我们就通过一个寒假加班加点去遴选新的材料,然后去做新的实验,就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还是很大的。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级博士 APSCO-SSS-1学生总师 赵旭瑞:从这个项目开始的时候沟通是比较艰难,相当于针对卫星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进行非常深入的沟通。(当时)我们还是刚本科毕业,然后我们本身的知识储备其实还是有限的,当时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需要相当于边学习边沟通,这个过程大概经历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相当于快速成长,后来到三四年的时候,可以很自如的跟这些国外的代表去沟通各项技术问题,甚至很多时候可以直接去跟运载、测控这些客户进行一些对接,对自己的自信心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解说】小卫星育人模式是理论对接实践、学生走向总师的高速通道,赵旭瑞收获快速成长,正是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人类对现代小卫星的探索历程并不长,但它的发展速度却快的惊人。现代小卫星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包括小卫星、微小卫星,那卫星和皮卫星,它不仅成本低周期短,还能够承担传统大卫星的部分工作,自诞生起发射量逐年积分,不少国家通过他们圆了航天梦,也让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能够研制并发射小卫星。2000年清华大学参与研制的清华一号微型卫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大学研制卫星的先河。此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二号,浙江大学平行一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寻一号的高校小卫星相继飞向宇宙。2018年有着中国航天第一校之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小卫星龙江一号、龙江二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首个把微小型探测器发往月球轨道的高校。2020年哈工大设立了小卫星班,更多年轻人的卫星梦将在这里实现。时至今日,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已经发射或者将要发射微纳卫星,总数多达数10颗。

【采访】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一然:大学生搞小卫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去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通过长期的鼓励和支持,为我国持续培养航天领域的后备人才做出贡献。

【解说】崔玉福在卫星研发领域工作了20年,和现在许多年轻人一样,崔玉福的航天梦也萌发于儿时对太空的向往,不同的是他上大学的时代大学生还没有机会造小卫星。

【采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总师 崔玉福:我们那时候应该说我们卫星还比较少,那么现在来讲确实是不一样。

【解说】在他看来,参与过小卫星项目的年轻人能够更快的加入到航天主力军中。

【采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总师 崔玉福:东方红公司(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包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很多学生应该百分之七八十,我想来自于北航、哈工大,包括北理(等高校),有些学生前期参加过这样的项目,不管你是继续深造还是到工程单位,应该说是比较受欢迎的。他实际上掌握了另外一种更重要的就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系统工程的方法,明显的比完全没有接触航天(项目)的人的在技术成熟能力上、成长能力上要快多了。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1级博士 APSCO-SSS-1机热分系统负责人 刘宇:我们看到了那么多航天英雄,非常优秀的各种总师,发自内心的也觉得自己也想参与到这个事业中去。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1级博士生 APSCO-SSS-1电源分系统负责人 刘博涵: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回想起之前的中国第一批航天人,我们咬紧牙关应该也能挺过来。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级博士 APSCO-SSS-1学生总师 范黎明: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有一种这种航天报国的一个想法。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级博士 APSCO-SSS-1学生总师 赵旭瑞:看到载人飞船、嫦娥探月、空间站,航天事业就是相当于实现人类的一个梦想,我感觉是非常浪漫的一件事情,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能够投入最大的精力和热情。

视频地址:http://m.cetv.cn/p/412203.html

编辑:贾爱平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10 月
16
10 月
16
10 月
13
10 月
13
10 月
12
10 月
08
09 月
29
09 月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