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专版:空天逐梦绽芳华 踔厉奋发勇担当 聚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七十年空天报国之路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2-10-21

《北京日报》2022年10月21日第四版专版报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七十年空天报国之路:

空天逐梦绽芳华 踔厉奋发勇担当

聚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七十年空天报国之路

10月10日上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500余名师生代表走进北京展览馆,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感悟非凡变革,汲取奋进力量。在参观感受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的过程中,师生们多次捕捉到北航元素,在展览中看到众多北航人拼搏奋斗的足迹,大家倍感骄傲与自豪,也体会到作为新时代青年肩上的使命与责任。北航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和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逐梦空天 领航未来”主题党日活动的照片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板块中展出,未来空天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郑楷炜在现场激动地说:“看到祖国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感到无比震撼与骄傲。尤其是看到了之前我参加的主题党日活动照片,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更深切地感受到我们青年学子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责任与使命。我将以青春作桨,梦想为帆,奋楫笃行向未来!”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师生们感受到了新时代北航的蓬勃朝气,在学校新建成的校史馆,展区里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让师生们仿佛看到了北航的老一辈开拓者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奋斗的日日夜夜,感受到那个令人热血澎湃的烽火硝烟的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在抗美援朝烽火中,国家“急需办一所航空大学”,新中国航空工业也开始从修理阶段向制造阶段过渡。195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学院正式成立。1988年经国家教委同意,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航为国而生、与国同行,七十年来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频共振,为新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特别是对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经过七十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一代代北航人淬炼和涵育了“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团结拼搏、担当实干”的空天报国精神,这是北航人七十载创业兴学的精神之源,也是新时代北航人砥砺奋进的思想之魂。

岁月如歌 空天报国是北航人最鲜亮的精神底色

如果说一所学校就是一部历史,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的诞生标志着新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1952年,经过两轮全国院系调整,来自清华大学、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等8所大学的航空精英,响应中央号召,汇聚京西柏彦庄,完成了为新中国培养红色航空工程师的创业之举。他们秉承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把崇高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学校的无穷力量。

1955年,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以“红色航空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把为新中国培养红色航空工程师作为初心使命。“我填报的志愿都是航空专业。”“想的就是造飞机保家卫国。”作为北航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回忆起自己在填报志愿时候的情景。

人机与环境工程技术专家王浚院士1954年考入北航,在谈到自己当初报到时的场景,他深情地说,“走进北航校园,迎面看到的是‘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工程师’,当时心情特别激动。”

据悉,北航首届学生中产生了王永志、郭孔辉、钟群鹏、陶宝祺、陈懋章、戚发轫、王德臣等7位院士。作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第一批建设者,他们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时间虽然染白了他们的头发,但老一辈北航人依旧秉承着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北航校风,怀揣着航空报国、航天强国的信念砥砺前行。

之后的日子里,北航人只争朝夕、团结拼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航空航天事业的早期建设者。建校70年来,北航培育了25万余名毕业生,走出了89位两院院士。在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中,众多北航校友挑大梁、担重任。至今,每年仍有超过1/2的博士毕业生和1/3的硕士毕业生选择投身国防系统就业。

七十载创业兴学,学校育人目标从培养“红色航空工程师”到“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人才”再到“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领军领导人才”。“空天报国”成为北航人最为鲜亮的精神底色,融入了北航人的血脉基因,是一代代北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北航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和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逐梦空天 领航未来”主题党日活动

培根铸魂 赓续红色血脉立足新时代培育新青年

春秋代序,峥嵘航路。建校七十年来,北航的空天报国精神,不仅点燃了一代代北航学子的砥砺奋进之情,如今更是成为学校开展思政教育最为鲜活的素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重要作用。

在北航,有一门人尽皆知的课,就是与北航同龄、有近70年历史的“航空航天概论”(简称“航概”)课。这是北航每年近4000名本科生的必修课。“航概”课是北航课程思政的典范,这门课厚植空天报国情怀,知识线、思政线齐头并进,实施情怀化、实物化、系统化教学方法,形成了近百个思政案例,覆盖所有章节和教学环节。

“在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波澜壮阔的航空航天发展历程、中国故事、北航故事结合‘航概’知识点有机融入,用航空航天精神、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探索航空航天的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课程负责人杨超教授在谈到这门课程的定位时说。

近年来,北航持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统筹,相关单位主责,全校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在服务保障重大活动、专业课程、实习实践、就业选择中上好“大思政课”,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在北航,思政课程不仅是大一新生空天报国精神教育的正面课堂,同时也是毕业生反馈最有影响和受益的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北航人烙印和文化符号。

与此同时,学校把课程思政作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一流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将课程思政作为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成果奖励申报、教学名师评选的参考指标。从2018年首批3门课程思政建设试点开始,截至目前,已实现了全校各学院、各专业课程思政试点全覆盖。

学校还坚持“名师领衔、试点先行、质量为要、扎实推进”,体现出思政课的专业情、专业课的思政心。在北航,思政课与专业课不是不相交的平行线,而是交相呼应、同向同行,共同编织出课程育人的多彩画卷。

近年来,学校明确提出了“厚植情怀、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持续打造“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人才培养“四强”模式,着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在2022年1月北航召开的2022年人才培养大会上,发布的《北航新时代人才培养领航行动计划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更是明确提出,将科研课堂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面向全校大二大三本科生开放选课,实现全校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全覆盖开放。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深空探测、空天材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关键软件、网络空间安全等重点领域,建立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博士生招生培养机制,适度扩大科研经费博士生培养规模,推动优势科研资源向创新人才培养资源转化。《白皮书》中还明确,将布局一批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开发一批融合多学科特色的核心课程群,并实现跨学科课程教学及学分互认,实施跨学科的双学位培养项目和辅修学时学位项目,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

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以中国航空先驱冯如命名的“冯如杯”科创比赛在北航已经连续举办32年,凭借“创意、创新、创造”三赛道赛制,这项“参赛者友好型”竞赛成为本科生人人都可参与、都能出彩的科创“练兵场”,近年来本科生参与率超过90%。学校于2009、2019、2022年,三次问鼎“挑战杯”,也是全国唯一连续17届捧得“优胜杯”的高校。学校还荣获了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所有国家级荣誉,包括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化众创空间,全面强化学生科创能力。据悉,共有学生137人在三大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中署名。

此外,学校探索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新范式,成立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研究中心,获批建设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北航将高起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体制机制转变、能力转变、评价转变,把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打造成为产教联合培养的“样板间”。同时,将进一步汇聚优质资源,推动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产教联盟,打造学术、产业、政策共同体,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为世界工程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为国铸剑 北航人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

1949年开国大典前,我国可以参加检阅的飞机只有17架。按周恩来总理指示,领队的9架战斗机在通过天安门后,立刻转回去,再次通过天安门。最终,在开国大典上,26架次各型飞机接受了检阅。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能拥有自己独立研发的客机更是难以想象。

“那时我们的毕业设计就是这架‘北京一号’”,这位站在展板前,正在给北航新生讲解“北京一号”由来的,就是当时将“北京一号”送上蓝天的、团队副总设计师俞公沼。95岁的俞老先生动情地说,这架飞机是由北航师生亲手设计和制造的,是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那时仅在100天内就试制成功,不仅是新中国的创举,也是世界航空发展史上没有的先例。

不仅是“北京一号”,70年来,北航完成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被钱学森先生称为“长中国人志气”的发明、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的高歌教授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蜜蜂”系列飞机等等。在北航人的不懈努力下,新世纪以来,学校连续荣获15项国家级科技一等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9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一。

“选择研究方向,既要‘先进’,要瞄准和洞悉世界科技发展方向,更要‘有用’,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作出实际贡献。”20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航教授王华明多次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攻关任务,每一次攻关的成果都应用于国家重大装备研制生产,现实的紧迫需求让团队一次次实现突破,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

王华明只是北航众多科研人员中的一员。正如王华明所说,北航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北航人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北航人永恒不变的精神追求,把为国出力、扎根人民作为一辈子的志向,坚持学术至上,把肩负国家使命和探索科学前沿相结合,把开展科研创新和面向国民经济相结合。

这些成绩的背后还与北航近年来打造的科技创新模式密切相关。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特别是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承担大任务、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作出大贡献”,这被誉为北航科技创新的“四大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开展有组织的科技创新,从顶层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有效打通横向交叉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突破目标汇聚、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工程应用-产业化”一体化布局,打通纵向创新链。从而实现交叉链和创新链横纵交织,基础前沿与关键技术双轮驱动,为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贡献北航力量。

据悉,北航近年来牵头承担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在发动机叶片、无人系统、增材制造、电磁兼容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多项“卡脖子”问题;在热电材料、集成电路、手术机器人等方面的原创性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引领国际学术前沿。

围绕国家科技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近年来北航建设了一批重点科技创新平台:获批1个国家级重大科学装置,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8个国家级、多个省部级创新平台,稳步推进校级公共平台建设,切实推动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体系。

大学要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更要建立适合人才成长的软环境。为此,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着力打造一支高端引领、储备厚实、整体卓越的世界一流师资队伍。

机制改革围绕建设目标,资源配置围绕人才发展。自2012年发布人才白皮书起,北航就致力于探索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改革,先后实施“卓越百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和“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机制改革。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学校创立了教师队伍分系列发展与评价体系,树立了潜心育人和科研攻关的鲜明导向,“人人皆可成才”的分类卓越体系基本形成。

学校坚持高端引领,以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为载体,探索实施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的国际化人才汇聚与支持模式,以国际青年学者唯实论坛为窗口,吸引一大批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的青年才俊加盟北航,青年人才队伍质量和规模稳步提升,大幅提升学校高层次人才储备量。

2017年学校通过设立人才培养最高荣誉——立德树人奖,旨在表彰北航优秀教师队伍中的杰出代表和先锋榜样。6年来,学校评选表彰了74位获奖教师,极大地激发了全校教师勇担育人使命、矢志空天报国的内生动力,涌现出了一大批传道授业、润己泽人的大先生,他们把培养学生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展现出了一代代北航教师的贡献和担当。

在2022年教师节前夕,学校又将此荣誉授予了扎根讲台广育英才,深耕专业科研报国,心系学校爱生如子,热心公益奋斗不止的陈懋章院士和钟群鹏院士。他们不仅是北航的首届学生,更是北航的“大先生”。

近年来,北航坚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成立了无人系统研究院、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机载系统创新中心五个科研和人才特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在科技创新方面连续取得一批重要成绩,打造了一批国之重器,培育了一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团队,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北航的科研成果不仅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国之重器,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北航也在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学校不仅成立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还承建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

学校还立足“四个服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重大政治任务和服务国计民生等方面作出系列贡献。

踔厉奋发 对标新时代要求北航逐梦扬帆新征程

新学期伊始,学院路校区主楼群全面焕新,在实现建筑历史“记忆长存”的基础上,智慧教室、共享休闲区、多功能厅、各类会议室等等,满足现代化使用需求。学校还在室外景观凝练北航独特元素,打造“星空之路”景观,与沙河校区主楼“天空之境”遥相呼应。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建设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可持续校园为目标,营造和谐美丽的宜学宜居生态,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七十载,再回首。北航在空天报国之路上,创造了众多第一,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望未来,扎根中国大地,传承空天报国精神,凝聚磅礴力量,守正创新,再出发。

对于北航未来的发展,党委书记赵长禄、校长王云鹏表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国之大者”,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弘扬空天报国精神,扎实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系统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领军领导人才,奋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时代北航力量!

“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团结拼搏、担当实干”,这十六个字让一代又一代的北航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七十年,对于北航而言,是总结也是开始。未来,北航将不断开创新局面、作出新贡献,努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守正创新、再铸辉煌,以实际行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媒体链接:https://wap.bjd.com.cn/common/epaper.html

编辑:贾爱平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4 月
10
04 月
09
04 月
07
04 月
07
04 月
07
04 月
02
04 月
02
现代教育报:协手同航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04-02
04 月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