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有组织科研推动下,学科交叉的下一步是什么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3-07-27

《中国科学报》2023年7月24日(记者 温才妃)报道:

有组织科研推动下,学科交叉的下一步是什么

“一些超大规模治理或重大战略攻关的难题,仅靠自由探索难以短时期解决,需要有组织科研来集中攻关。在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两种探索中,学科交叉都在进行中,未来有可能突破学科边界或出现新学科。”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马永红表示。

日前,“高校有组织科研(创作)”专题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召开。大会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办,来自全国理工、文科、商科、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有组织科研要注重时代变化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不到20年,全社会的精英教育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而普及化阶段的特征之一 ——大学的多样性,已在呼唤高等教育重视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坦率地说,今天我国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说。

他举例,2000年前,国家对留学人才的期待是,掌握国外先进技术。而2000年以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不仅需要掌握科技的人才,还需要更多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贸易的人才。然而,“我们今天所谓的国际视野紧盯的是发达国家及与其相关的热点问题,而对邻国、‘一带一路’倡议国家重视的问题关注仍不够。下一步,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全球视野的人才”。

马永红表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研人员不会因为问题本身非本学科,而不去接触它、解决它;反之,会采用不同学科方法试图破解它。

在艺术领域,“多元化思维是设计教育的重要参照标准,越来越多高校从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方式创新三方面入手,将直线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多元化思维,改变传统文科研究范式,将多元学科的方法引入学科研究中。”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洁说。

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刘伟表示,有组织科研是一种科技创新模式,更加重视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学科交叉融合、大科学计划的组织实施。“深化有组织的创新,我们要在现有以学者、学院、学科为主体的自由探索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集团军作战’模式。”

当然,这并非一刀切,李志民补充道,高校在进行有组织科研时,要摆正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的关系,应用型强的研究应更多考虑有组织科研,而基础性研究应更多采取自由探索。

从艺术门类看“有组织”突破

在既有的学科框架里,怎么“有组织”地去寻求突破,艺术门类是一个典型。

在参会之前,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宋慧文与会议主办方协商,高校有组织科研能否加一个“有组织创作”,主题改为高校有组织科研(创作)?

“因为在艺术院校里,艺术创作的评价标准是作品,创作即科研。有些艺术专业院校,如中国美术学院的科研处,不叫科研处,而是叫科研创作处,即科研与创作处。”宋慧文解释道。

他表示,艺术是有组织创作(科研)与自由探索的密切结合,如绘画通常是个人的自由创作,交响乐队的演奏则是有组织的创作,是指挥与乐队有组织排练后呈现的音乐作品。

事实上,艺术与科技从人类诞生起就是相伴相生的,后来随着职业分化,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艺术与科技的交融互进越来越多,如我国高校出现了音乐与脑科学、音乐人工智能、数字视听艺术、实验艺术、信息与交互设计等专业方向。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了未来实验室、中国美术学院设有跨媒体艺术学院等。

在分分合合、相互交叉中,设计学最终被纳入学科目录的交叉学科门类,编号1403,可授予工学、艺术学学位。

当下,高校都在开展学科交叉,可大量学科交叉存在,它的下一步又是什么?很多人没有想明白,甚至搞出很多“伪交叉”学科,或将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混淆了起来。

“学科交叉是走向交叉学科的一条重要路径,但学科交叉并不必然会形成交叉学科。”马永红告诉《中国科学报》,高校有组织科研还应重视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多元形成路径,如以往学科发展中已凸显的路径:应用性学科的融合和推动,如生态学;传统基础学科的自我打破,如统计学;应用性学科积淀产生新的基础性学科,如大数据。

学科交叉要避免同质化

“高校探索学科交叉的热情高涨,然而同质化问题越来越浮出水面。特别是,一些理工院校在人工智能、碳中和、健康中国、艺科融合等很多热点领域学科交叉建设模式上过于同质化。”马永红指出。

怎么才能避免同质化?马永红表示,应学习理解学科发展规律,寻求那些适合本校目标使命,同时又反映出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形成特点的路径与方法。如以各自优势学科为中心,辐射开来实现学科交叉,是高校遵循的思路之一。

作为一名理工科出身的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沈旭昆2014年被调到该学院,探索理工与艺术交叉之初也有不解。后来,他发现科技与艺术殊途同归,互相映射、重构。

“如清华、浙大、北航等以理工学科背景为依托的艺术学院,深度交叉要体现特色、入主流,通过学科互动,提升艺术设计的科技应用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会上,沈旭昆如是说,“车主购买法拉利最主要买的不是它的性能,而是设计。艺术要与高校自身发展结合。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事实上不缺理工科设计,真正缺少的是艺术的赋能。”

而要避免同质化,李志民认为,未来高校组织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取得大成果,所谓的“大”并不是要跟不同类型的高校相比,地方院校不要与顶尖大学比较,而是要与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

对此,云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李明表示赞同,“‘双一流’高校可以干的事,在地方院校未必适合做。过去自由探索想干嘛干嘛,现在也要基于地方、区域的问题导向进行有组织探索,应聚焦到特色与交叉上来,如此才能显示有组织科研的活力。”

媒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372.shtm

编辑:唐鹏飞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12 月
18
12 月
18
12 月
17
12 月
17
12 月
11
12 月
10
12 月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