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杂志2023年第9期刊发校长王云鹏院士署名文章:
矢志空天报国 培养一流人才 服务航天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传承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航天强国建设培养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锤炼爱党报国底色,以红色基因深植爱国之情。北航在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中诞生,建校之初就汇集了全国最顶尖的航空航天教育力量,以“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等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海外归来创业兴学。钱学森出席了学校第一、二届科学讨论会,指导成立全国第一个火箭系。师生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架轻型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我国第一架无人机“北京五号”。首届学生中走出了王永志、戚发轫等7位院士,成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开拓者。通过传承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彰显航空航天特色,以一流文化砥砺强国之志。北航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化对空天特色文化的研究阐释,将空天报国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把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航空航天概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有机融入中国空天事业发展历程、巨大成就以及空天报国精神。传承弘扬三代人的“中国心”“长鹰志”“陀螺梦”“电磁魂”,讲好接力攻关“卡脖子”难题的北航故事。以空天特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树牢逐梦空天、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
左上:北航桂海潮教授担任神舟十六号航天员、空间 站首位载荷专家。 右上:学生大型综合项目“北航4号”临近空间火箭动力飞 行器成功发射。 左下:北航牵头研制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北 航亚太一号”成功发射。 右下:北航三次问鼎“挑战杯”,是全国唯一连续17届捧得 “优胜杯”的高校。
秉持敢为人先本色,以追求卓越力践报国之行。北航加快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积极承担重大任务、培育重大成果。2004年以来,共获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15项,其中技术发明一等奖9项,居全国高校之首。《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学校以“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大成果”为特征的科技创新,被社会誉为有组织科研的“北航模式”。建校70余年来培养了89位院士、300余位工程型号总师总指挥以及25万余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长征一号至七号运载火箭总师总指挥中均有北航校友,载人航天工程超过1/3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北斗团队中超过1/4成员出自北航。一代代北航人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在空天事业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打造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精育未来空天栋梁
涵育学识素养底蕴,夯实科学基础。拔尖创新人才应当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北航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制育人,创新实践低年级书院制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学院制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打牢数理基础,实施大师领衔、本博贯通、理工融合培养。强化名师、名课、名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供给,将最新航空航天科技成果引入课堂、编入教材。打造跨学科重课大课,建设一批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强化系统思维和交叉融通能力培育,塑造面向未来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深耕科教融汇沃土,激发创新精神。北航高度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探索课程项目双轮驱动育人新机制,持续推动科研势能转化为人才培养动能。实施未来空天领军计划,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探索进阶式项目制育人体系,分阶段开设新生探索、进阶探究、高阶挑战、科学研究等项目,分步骤引导学生明确研究兴趣、建构知识体系、选定技术方向。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研课堂”与学生科创竞赛贯通衔接,让学生在校园里当总师,百余名研究生在校期间成为国家科技奖励署名获奖人。打造“冯如杯”校内学生科技竞赛品牌,全面提升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素养。三次问鼎“挑战杯”,是全国唯一连续17届捧得“优胜杯”的高校。
集聚产教融合优势,淬炼实践能力。北航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空天领域卓越工程师的新机制。获批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实行由北航和航天科技集团双主导的理事会负责制,率先探索“项目入库”“课程三三制”“校企联合导师组”等工学交替培养新模式,航空航天领域学生占比超过2/3,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发起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汇聚校企优势资源,重构卓越工程师评价标准。聚焦航天战略实施国家紧缺人才专项,校企协同打造航空航天人才培养定制班,加快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储备力量。有组织地推动学生深入航空航天工程一线,在真环境中研究真问题、锻造真能力。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到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全校第一、总数全国高校第一。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居全国第三。
发挥一流大学特色优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互动
强化交叉协同,建好航天科技创新重镇。一流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北航突出天临空地一体化智能无人系统、复杂物理场智能感知两个主攻方向,抢占未来空天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带动整体办学实力系统提升。不断巩固航空航天特色优势,强化基础、前沿、交叉学科布局,系统凝练学科方向,形成高效能空天推进系统、空间探测与智能信息处理等航天特色方向。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领军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航天领域人才培养和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火星探测等航天重大任务攻关中,北航师生校友加强技术创新和实践创造,为国铸剑作出了突出贡献。
优化引育用留,建设航天领域人才高地。北航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细用才、精考细核。坚持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围绕重点方向搭建平台、引进人才、汇聚团队,分级分批打造了空天地一体信息网络等科教协同平台,为人才汇聚和科技创新提供共享服务硬支撑。升级打造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推进建设空间环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等。提升航天领域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层次人才占比达15%。支持教师深度参与空天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和技术专长,桂海潮教授入选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成为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
深化开放合作,建好航天科教国际平台。发挥一流高校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学术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持续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航天科教合作格局。全面实施“远航计划”,与国际一流高校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等海外学习项目。聚焦航空航天领域和学科前沿,高质量建设10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深化与国际宇航联合会、“T.I.M.E.联盟”等的交流合作。学校牵头、中外师生联合研制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北航亚太一号”成功发射,填补了中国大学开展国际合作研发小卫星的空白。大力推进联合国附属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中国中心、北斗国际交流中心建设,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航天教育合作和科技交流,推动航天技术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来源:《旗帜》2023年第9期;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媒体链接:http://www.qizhiwang.org.cn/n1/2023/1026/c458039-40104061.html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