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报2025年4月25日(记者 赵艳国)报道:
“月宫一号”举行公众开放日 院士揭开太空生存奥秘
4月2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月宫一号”科普基地公众开放日、第十届航天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庆祝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在“月宫一号”科普基地,记者看到,许多不同年龄的航天爱好者前来参观,只有数十平方米的月宫大厅内观众比肩继踵。
“为什么会选择黄粉虫作为食物之一?”“什么时候我们能去太空旅行?”“空间站里边的温度怎么控制?”……参观者们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提问。志愿者们边通过“月宫一号”模型和视频向观众讲解系统原理,边回答大家的疑问。


“月宫一号”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刘红主持研发的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四生物链环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完成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物再生生命生存实验。
“月宫一号”由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组成。综合舱包括居住间、人员交流和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昆虫间。每个植物舱包括2个植物间,可独立控制环境条件。
“在这个环境中,我们构建了一个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可以保证人在生态系统中生存所需的氧气、水、食物,这些也都可以循环再生,这一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也非常有益。”刘红教授也来到活动现场,向来访观众讲解系统原理,回答各种提问。
据悉,“月宫一号”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栽培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饲养了动物(黄粉虫),还有微生物来降解废物。植物不仅能够给宇航员提供食物,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通过蒸腾作用获得纯净的饮用水。系统内100%的氧气与水、80%以上的食物得到了循环再生,可满足4个人的生命保障需求。
“未来我们都有机会从‘地球人’变成‘宇宙人’。”刘红说,希望通过举办科普活动能够激发公众对人类探索太空的兴趣和关注,引导公众深思应当如何珍视地球现有的生存环境,也希望将航天的兴趣根植于少年儿童的内心,他们长大后有机会积极投身于航天事业。
为了将“月宫一号”带上月球,一系列空间小型生态系统实验正在进行。“目前,我们的研究还是基于地基实验开展的。但天上和地上是有区别的,像微重力、辐射剂量、磁场等,它们在不同环境下会有差别。”现场讲解志愿者陆月盈说,师生们正在舱内尝试用模拟月壤种菜,改良栽培基质,让植物更好地生长。


航天日当天,来自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中心小学、丰台区北宫中心小学等学校的中小学生们还走进北航,参观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本届航天文化节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为主题,依托主题论坛、系列讲座、嘉年华、知识竞赛、专场宣讲、科普课堂等十余场校园文化活动,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科普航天知识,讲述航天故事,传承航天精神。本届航天文化节期间,北航还举办了“流动科学课”、“航天+”嘉年华、百米长卷《十载航天路,星河揽月归》、主题画展《飞天与“飞天”》等系列活动。
自2016年举办首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以来,北航已连续10年在校内举办航天文化节,推动航天文化传承与创新。
媒体链接: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rs=1054922830&ruk=s558RAStz7WixAsOv04LVA&urlext=%7B%22cuid%22%3A%22luSEigiR280kivahliHKtgudvi0Pu2tggOSNfgu1HiKz0qqSB%22%7D&isBdboxFrom=1&pageType=1&sid_for_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8953139287141519845%22,%22sourceFrom%22%3A%22search%22%7D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