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2025年第11期刊发我校以校企融合机制培养国家关键领域人才的实践探索:
以校企融合机制培养国家关键领域人才的实践探索
胡殿印 董 旭 刘火星 刁 旭 丁水汀 陶 智
◎摘 要 国家急需关键领域的技术发展,对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亟需开展面向国家关键领域人才培养需求的校企融合机制转型实践与探索。以航空发动机领域为例,为实现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正向设计、加快打造更加强劲的“中国心”的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将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优势同企业创新主体优势相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联合成立了以“2+N”为架构的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在有组织的科研实践中培养人才。该模式以企业和高校联合共建的实体学院创新实践的“协同决策、融合攻关、互补投入、联合考评、协作育人”人才培养机制为基础,将供给侧和需求侧紧密协同,通过强化学科前沿和突出工程实践两条线、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解决航空发动机这一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型人才,探索出一条面向国家关键领域人才培养的校企融合新路。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校企融合机制;卓越工程人才;人才培养体系
以服务国家急需关键领域为己任,高校如何瞄准技术发展对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开展面向国家关键领域人才培养需求的校企融合机制转型实践,是“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必答题。本文以航空发动机领域为例,聚焦探讨如何走出一条面向国家关键领域人才培养的校企融合新路。航空发动机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战略高科技产品。实现安全保障,唯有自主创新。为此,国家启动实施了重大科技专项,目标是建成高水平、自主创新的基础研究、技术与产品研发和产业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使我国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关键和基础。尤其是要有针对性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航空动力科研与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航空发动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的机械系统之一,具有“多学科交叉、多专业综合”复杂系统工程特点,这对航空发动机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亟须高校和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协同,强化目标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重构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我们国家经历了从航空工业建设初期的工程人才培养初步探索阶段,到改革开放后的工程硕博士培养实践阶段,再到新时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阶段。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1952年建校以来始终是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服务国家、产教融合已成为北航培养人才的鲜明特色[1]。经过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学校提出了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产学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制定和完善协同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校院两级政策,实现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从高校一方主导到校企政多方协同的转变。
协同培养航空发动机领域人才面临转型挑战
随着我国航空发动机由“测仿研制”到“自主发展”的新阶段,航空发动机领域人才培养也由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广度为主的通用型人才培养,转变到培养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专业领域的系统型人才。因此,校企共同开展此类人才的培养,相应的体制机制仍面临着转型挑战。
1.面向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新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待完善
目前,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既有“自主研制”国家武器装备保障所急需的研究任务,也有面向未来武器装备需求的“自主创新”的探索性研究任务,因此,保证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和“自主创新”的系统型人才是实现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必须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和先进的实践实训基地作为保证,亟须构建校企紧密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应对航空发动机由测仿主导的逆向研发体系向自主主导的正向研制体系转变,当前的人才体系还不能满足系统型人才培养要求,尤其是不能适应研制体系转变引发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即从强调通识教育向注重系统专业教育的转变;从学术培养向注重实践实训基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从单一国内行业背景专业知识向综合的国际化多元知识结构培养的转变;从单一学科和环节向全生命周期设计制造、使用、维护一体化技术体系转变。这就需要以航空发动机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高校与企业紧密融合,创新育人体制机制,这是构建系统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
2.理论与实践贯通不足
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常见的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主要是高校开展理论教学,企业提供实践资源,通过单独设置实习实践学分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这种模式尚未实现理论与实践“真融合”,也未能营造出工程实践的“真环境”,自然无法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真能力”。因此,产学驱动的育人体系模式亟须通过参与型号任务和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3.思政教育与国际化培养融合不够
航空发动机工程硕博士的思政教育具有独特属性[2],更加需要对行业的文化认同塑造和专业领域的就业引导;同时航空发动机的国际合作壁垒也给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带来了阻力。因此,在塑造“自强中国心”的文化氛围基础上开展以“我”为主的国际交流合作,是激发航空发动机人才使命担当,提升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关键。
航空发动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需求
高校培养航空发动机卓越工程人才,首先需要回答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什么。
家国情怀与职业素养。航空发动机卓越工程人才首先要有家国情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国家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重大工程建设,以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问题为己任。在职业素养上,要做到遵守法律法规、职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等,以及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高度使命感,遵守行业规范,遵守保密制度等。
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知识基础,并且能够将相关知识应用至工程领域,熟练掌握开展工程实践所需的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要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战略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够从整机、多系统耦合方面分析问题,具备全局观念,能持续跟踪和应用新技术,具备对复杂工程问题按学科分解的能力、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领导管理与持续改进。要具有优秀的工程管理能力,预判重大工程风险,设计优化解决方案,遵守工程伦理,全面认识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影响,推动工程的持续改进。
终身学习与全球胜任力[3]。要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能够追踪相关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创新前沿,主动探索和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工程问题。要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熟练阅读相关专业的国外文献、熟练使用外语开展相关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与行业组织。
这样,就可概括出航空发动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国际视野宽广、理论基础扎实、多学科交叉、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国家关键领域的卓越工程人才。
航空发动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与实践
紧扣行业的发展对卓越工程人才的新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开展面向国家关键领域人才培养需求的校企融合机制转型实践与探索,瞄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育人痛点,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需求牵引和高校在基础研究支撑两个方面的优势,通过校企“真融合”,创新构建从招生、课程、实践、评价等环节的全过程、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1.建立融合引领的育人机制体制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专项奋斗目标实现,北航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以下简称“中国航发”)强强联合,创新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于2018年共同组建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简称“航发院”)。航发院采用“2+N”架构,在北航成立独立运行的二级单位,以北航和中国航发为核心,协同国内外高校企业等创新要素,把供给侧和需求侧紧密协同起来,催生协同新动能。
航发院以构建校企全方位、全过程融合创新为突破,建立航空发动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协同决策、融合攻关、互补投入、联合考评、协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打造校企融合育人“样板间”。
航发院聚焦国家关键领域的重大需求,组建“校企双PI”联合团队,在型号一线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中确定学生的论文题目,在北航和中国航发的双导师共同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通过校企双导师模式,集结国内行业总师和学术精英,对学生进行全过程指导,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形成多元立体的人才培养结构。
2.构建产学驱动的育人体系模式
面向以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国家急需关键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型号研制任务,以有组织科研赋能人才培养,校企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围绕“真问题”开展论文研究,构建人才培养“真环境”。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聚焦关键领域的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工程项目一一映射的招生项目库,将企业需求、资源优势和院系培养优势紧密结合,按照硕士“1+2”、博士“2+3”周期的工学交替,围绕工程需求的“真问题”创新课程设计,构建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的“真环境”,实现学生“研究真问题”并在实践中“真解决问题”。
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行业,必须依靠高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航发院针对航空发动机人才培养需求,重建产学驱动的育人体系模式。制定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产教融合、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优选,优育,优出”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优选,就是实施双生源、双通道择优选拔机制。校企专家组成联合面试组,选拔高校优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企业优秀青年工程科技人员进入专项班学习。优育,就是实施校企双导师指导机制、校企接力培养模式(见图1)、深度融合国家重大战略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全过程质量保障制度,学生直接参与重大研究项目,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优出,就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国际视野宽广、理论基础扎实、多学科交叉、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国家关键领域的卓越工程人才。

航发院在面向国家关键领域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中,打造产教融合范式,共享校企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北航等高校的基础研究、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优势,让学生了解学科领域前沿技术发展;充分发挥航发等企业的需求明晰、型号经验丰富和实践环境优渥的优势,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服务人才培养。鼓励青年教师赴型号研发一线挂职锻炼,与企业配备的专职科研人员组成校企攻关团队,将供给侧和需求侧紧密协同,促进高校基础研究成果向企业应用的技术熟化。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高校设立协同设计中心,建设涵盖科研探索、实践能力提升、设计能力培养、实际科研环境浸润全链条的科研育人环境,加深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认识,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航发院围绕航空发动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将有组织科研赋能人才培养,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研究生课程教材主要围绕基础及学科理论核心课和专业理论核心课的知识系统限制,聚焦航空发动机交叉耦合的学科设置和融会贯通的专业能力需求,打造“领域基础”“领域平台”和“领域方向”三类核心课程。进一步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建设工程和国防特色浓厚的“工程实践”与“伦理情怀”类课程。
3.营造为国铸心育人文化氛围
航空发动机高校和企业都是以服务国家需要为最高追求,这就要求营造为国铸心的育人文化氛围,畅通校企双向发力渠道,共聚思想引领合力,为卓越工程人才厚植爱党爱国、敬业奉献的情怀和品格。第一,依托校企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中国航发等企业进行实践,切实感受行业独特价值追求,加强对航空发动机战略领域技术的认知。第二,强化校企双向互动,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开展校企支部共建,有效促进思想交流和科研协作,助力人才培养。第三,构建课程文化体系和特色课程思政,通过校企导师组和一线工程师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投身航空发动机事业的情怀与热忱。第四,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合作、学生互派与联合培养,举办引智讲座、双边研讨会等,整合国际合作资源,以点带面,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
[本文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战略研究课题”资助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D-20240111)]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媒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2wEp3w1XaAxSjpN798Ctg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