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教育2025年9月3日报道:
三千人合唱团这样炼成!首都40所高校师生用7首歌献礼祖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拉开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暖场环节奏唱抗战曲目的序幕。

天安门广场上,三千人齐声高歌的旋律激荡人心,军乐团雄壮的铜管乐声威震苍穹,成为当天活动的亮点之一。本次纪念大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40所首都高校的3000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共同演绎了《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7首歌曲。
本着“简约、高效、隆重、庄重”的工作要求,合唱团在纪念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的领导下,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坚强有力的支撑下,历时一百余天,经过分区训练、保障性训练、联合性训练等阶段,达到了“千人合一”的效果。同时,在整体训练过程中,各校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引领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勇担时代使命,唱响新时代新青年的最强音。
♪ 千人之声如一人 ♫
大学生唱出赤诚信仰
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反复磨合无人言弃;深夜里灯火通明依旧,只为将节奏锤炼至毫厘不差;更难忘的,是从分区合练到三千人声若一体的震撼升华——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场意志的淬炼。这是合唱团成员、中央财经大学学生王美宁几个月训练以来最深刻的感受,她激动地表示:“每一次气息的凝注,每一次情感的迸发,都让我们愈发深刻体会到——千人之声如一人,靠的是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与融入血脉的赤诚信仰!”
合唱团的成员们有着各种红色“基因”:有的来自革命老区,有的既是大学生也是退伍军人,有的有多次参加重大活动的经历,还有学生的祖辈们曾参与抗日战争。这些红色基因,在青年们心中埋下了传承红色精神的坚定信念。

参加广场合唱团的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在学校排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赵博谦曾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是群众游行方阵“祖国万岁”中的一员。与那次活动相比,他表示本次合唱活动训练强度不减,爱国情感再次升华,崇高的使命责任感更铭记于心。他说,在军乐团排练时,成员们往往要在炙热的太阳下站立三四个小时,忍受着泪珠般大的汗水不断滑入眼睛的不适。“为了任务的圆满完成,我会将自己想象成一名军人。我希望可以代表好当代青年大学生,歌唱出青春热血。”
在艰苦训练的同时,赵博谦也感受到了集体带来的温暖与关怀。“在五月的一次排练后,学校老师为我们几名同学准备了一场生日庆祝,让我很感动。在同伴的鼓舞中,我感受着集体的力量,深刻体会“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内涵。这份在成长中建立的坚实友谊,也成为了我们青春的珍贵注脚。”

参加广场合唱团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在学校排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退伍大学生士兵吴洋洋曾参加过2023年中部战区“逐梦联合为打赢”文艺调演。再一次参加重大合唱活动,看着军乐团的战友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入场,听着嘹亮的口号声在营区回荡,往昔的军旅岁月瞬间涌上心头。她表示:“这次训练得到了军乐团老师们的细心指导,他们身上坚强的意志、澎湃的激情深深鼓舞着我,也让我在训练中时刻保持着昂扬的斗志。”
参加这次活动,吴洋洋对青年的使命感有了更新的理解。“之前我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份,是‘兵演兵,兵唱兵’,我们用表演展现了军人的风采。参加这次重大活动,我既是大学生,也是退伍军人,是‘为国唱,为军唱’。身份虽然变了,但我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

参加广场合唱团的中央戏剧学院学生在学校排练
从仲夏到初秋,三千名合唱团成员们用百余天的拼搏进取,换来了在天安门广场上万无一失的精彩呈现。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唱响青春旋律,彰显青年风采,为祖国献礼。
♪ 与合唱团“同频共振” ♫
20名分指挥每天挥拍上万次
在天安门广场合唱团区域的前面,8个一米多高的分指挥台上,20名广场合唱团分指挥轮流登台指挥,他们始终情绪饱满、神采奕奕,犹如定海神针般的存在,调动着合唱团成员的情绪,把控着节奏。

据天安门广场合唱分指挥团队领队焦琳介绍,这20名分指挥均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经过六轮考核才入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活动中,首都师大均承担了天安门广场合唱分指挥的任务。
焦琳表示:“与前两次指挥活动相比,本次活动的歌曲演唱难度整体上更高。比如,《松花江上》是一个悲壮的慢歌,歌曲的情感层次很丰富。《保卫黄河》的速度很快,还是多声部歌曲,想唱齐并不容易,但必须做到整齐划一,练就绝对清楚的拍点和气口。”

为解决这些难题,分指挥团队从5月初就组队在校内训练,7月还到校外进行了十天的封闭式训练。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从最基本的挥拍开始练习,每天对着镜子挥拍,研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对手劲儿不足的同学,训练老师们用上各种招儿,通过绑沙袋、拍纸张、拍篮球,让他们找感觉、练力度。
分指挥唐以萱透露:“在集训期间,我们每天要进行12小时的封闭体能和专业训练,挥拍两万多次,真是汗如雨,但我们也毫无怨言。持续的练习,让我们练就了肌肉记忆。” 现在只要一听见歌曲响起,唐以萱的两只胳膊就会条件反射地往上抬,跟着节奏打拍子。
大型室外活动指挥更强调统一性,据广场合唱分指挥训练负责人李刚老师介绍,为了让20名分指挥的动作保持整齐划一,团队在训练场地上拉起了两根长绳,让分指挥们在两根绳子间挥拍,以此保证他们的动作幅度一致。

♪ “行走的排练”变成大思政课 ♫
激昂的音符变成滚烫的记忆
成功的路上从没有捷径可走。连续几个月高强度的训练,需要学生们内心有强大的精神支柱。
首都师范大学第一时间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开展音乐情景党课、红色观影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8月30日下午,学校邀请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先生的孙子欧阳维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入校为分指挥团队开讲思政课。“通过思政引领,给与同学们精神能量,保证他们在指挥的时候,有最精准的技法、最饱满的情感、最坚定的信念。”焦琳说道。

中国农业大学合唱团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
同样,在排练期间,各高校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大思政课,引领合唱团师生在深度领悟中筑牢爱国担当。北京联合大学合唱团师生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后,学生赵大明表示:“这次‘行走的排练’把乐谱上的音符变成了滚烫的记忆——许多歌曲不再只是曲目,而是民族危亡时的怒吼。激励我们用更精准的节拍、更饱满的情感练好、唱好!”
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中央财经大学学生李觐屹,在这次合唱经历中深刻领悟到红色文化是流动在青年血脉中的生命张力。学校成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青年红色领学示范宣讲团。和唱团中的四名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以及多次参与国家重大活动的队员作为首批宣讲员,为同学们开展“音乐思政课”“场馆思政课”等活动。李觐屹表示,合唱的声浪响彻广场,那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用青春的声音,回应着先烈用生命写下的答案。“正如《黄河大合唱》中那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而我们的歌声,必将让抗战精神的火炬永远燃烧!”

通过参与本次纪念活动,学生们获得的不止于技艺层面的提升,更是一场直击心灵的精神洗礼,堪称一堂鲜活立体的大思政课。学生们能沉浸式感受活动背后蕴含家国情怀、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涵,在亲身经历中深刻理解责任与担当,自觉传承优秀精神与文化力量。在训练期间,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中央音乐学院 苏怡:演唱不仅源于日复一日地练习,更来自对每个节拍以及情感处理的绝对服从。央音师生作为核心拾音区在暖场演唱中肩负着比他人更重的责任,我们的演唱不允许出现任何细微的失误,就如同阅兵方阵容不得半步偏差。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员,能和86名师生一起为祖国歌唱,参与这样重大的历史时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也让我更坚定,要用专业的音乐素养,把红色的记忆传递下去,让历史的回响持续流淌在新时代的乐章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孙宇轩:作为合唱团男高音,每次唱响红色歌曲,都让我对抗战历史更加崇敬。为了把这份情感带回学校,我在校内组织成立烽火抗战——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宣讲团,结合文字史料把自己的崇敬融入到宣讲中,向校内师生讲解过往的那段烽火岁月。
同时,我主动报名,陪同101岁抗战老兵刘茂盛参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倾听刘爷爷的抗战历史,目睹他手上80余载的战争伤痕,那一刻,我不仅更懂了歌声里的重量,也更坚定了“空天报国”的理想。白天我专注合唱团训练,晚上我便匆匆赶往实验室弥补科研进度,希望自己能够在行动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年使命,愿以青春之力,续写先辈守护的家国荣光。
中央戏剧学院 张天勤:此次训练中,我有幸与同学们一起排演了音乐大思政课《迎风起跑》,从演唱、舞蹈,到情感传递,我们反复打磨。训练场地坚硬的地面,虽为腾空、跳翻等技巧动作增加难度,但我们始终以最高标准投入,只为将新时代青年的朝气与奋斗魄力,融入每一秒表演。当掌声响起,整个合唱团凝聚起的力量让我坚信:我们要用动人歌声与坚毅精神,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之姿!
此次任务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确,作为青年艺术学子,当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号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用戏剧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让文艺之花始终为人民绽放!
媒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kaEFwVG8cdyy3fWrWBi9w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