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下的木版
王前
余晖倒映湖面,湖水流过木版,老人隔着老茧丛生的手小心地擦拭,光滑的版面倒映出柔光,与余晖在湖面交相辉映,天色渐渐暗下去,抹布,木版,黑夜融为一体,一切都失去了原有的样子。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老人低沉地数着,只听吧嗒,吧嗒,话音也随着变低,直至消失。
老人挨个又擦拭了一遍木版上的水珠,用崭新的白布包了起来,远处孩童跑了过来,只听到“爷爷,奶奶喊你吃饭呢,你怎么流泪了呀?那些脏布烂布你怎么扔了?”,爷爷长叹了一口气,轻声的回答到,“哎,走吧,走吧,都走了,都走了。”孩童不解其中缘由,没有多问,搀扶起爷爷,收起了木版,推着三轮车,一起离开了这里。
“爷爷,这些木版怎么收了,你不是一直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吗?”,孩子好奇地问到,爷爷问到“宝儿,你长大了想做啥”,孩子自豪地说到“爸爸说外面的星星更亮,我长大了要和爸爸一样去看外面的星星。”老人沉默了,黑夜彻底降临了。
“老头子,收工了,怎么又把这些老家伙捣鼓出来了”,奶奶无奈地说到。爷爷叹了口气,说到“收了,以后年画咱们也不做了,明天你把北屋收拾出来”。话音刚落,爷爷转身把包好的木版放进了癍痕累累的木柜子中…………..
这一夜,漫长中充满着不舍,爷爷早早的醒来,准备了柳枝木炭条,香灰,起笔作画,爷爷说这是起稿(朽稿),随后细细勾勒,描出线稿。一张张叠在一起,曾经爷爷说过,起稿画样是本,年华好看别忘了本,爷爷守护着这份手艺,守护着盼手艺得以传承的心愿,这一守就20年。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个癍痕累累的木柜上也布满了灰尘,几平米的北屋里也快被画稿堆满,这一天爷爷不知怎得,爷爷弄来了梨木,正版印出线条轮廓,副版套色,细细雕刻,泪水汗水和笑容混杂一起,吧嗒吧嗒滴在版上,刻版技艺爷爷又操了起来。
奶奶说:“前几天国家木版年画社的人来了,说木版年画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对它进行生产性保护,这不你爷爷又兴奋了。”
这一天,来了好多人,其中一人告诉爷爷,“这些都是咱们杨家埠木版年画技艺的传承者,别看他们年轻,他们对这份技艺的热爱不亚于您,他们今天就是一来感受一下老工艺的魅力,体会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二来向您学习一下传统的刻版技艺,感受新旧雕刻艺术的差异,希望传承中推动古老工艺创新性发展,走向更好的未来。”
爷爷激动地说,“你们跟我进来吧”,只见爷爷带他们进了屋,清扫了木柜上的灰尘,打开了这个尘封已久的木柜,充满灵魂光泽的木版重见天日,这一次版面折射的光格外耀眼。
“一会儿你们把这些带走吧,咱那老一辈的智慧不能丢,咱这木版活儿也不能丢。” 爷爷如释重负地说到。
每一门老手艺都曾经历过一段坎坷而漫长的岁月,都曾留下过一个动人的传说。
昔日的湖而今变成了房屋,宝儿的父亲也回到了这个古老的村庄,闲暇之余跟着爷爷拎起了这刻版活儿……………
匠心筑梦,留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可以涵养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内在历史记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文化遗产渐渐被重视了起来, 国家逐渐认识到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可以使人们在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中增长知识、增添智慧、丰富心灵。
在国家的努力下,现在的刻版技艺保留了传统,得到了创新,夹杂着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雕刻技术,配之雕刻工具的创新,全部分色套印,构图更加饱满。
今天,当我们走近审视那些有着灵魂光泽的木版年画的时候,每次都为之感叹,为之陶醉。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看到木版年画技艺一路风尘走来。
余晖散落在木版上,版面折射的柔光显得屋外格外亮堂,记忆下的木版中是技艺下的木版。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