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霖滋沃土,矢志育新苗
——记北航“立德树人”优秀奖获得者孟庆春
通讯员 刘漫卿
他教了26年材料力学,烂熟于心的教学内容却要反复迭代推敲;他每每登上选课的“推荐名单”,坚持个性化辅导、躬亲答疑;他从不迷信既定“方法”或“理论”,只相信“自以为非”的严格推敲才能接近真理;他有如慈父一般关心学生的人生历程,传承代代师门的脉脉温情;他精于学术精于教育,他的厚德与诚信却是更动人的名片。他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北航“立德树人”优秀奖获得者孟庆春。
作为“体力劳动”的教学
早上七点,孟庆春推开办公室的门,坐在电脑桌前开始自己的工作:备课、看文献、审论文,有时还会思考、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一坐就是一整天。
作为北航第二届“立德树人优秀奖”的获得者,孟庆春留给大多数宇航学院学生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教授的《材料力学》课。那是一门工科生的必修基础课,在大学第二学年的下半学期开设,通常是一百五十多人的大班教学。每年选课时,孟庆春总在上一届学长学姐们的“推荐名单”之内。一位同学表示,孟庆春老师的授课有种“大师风范”,“常常把书上晦涩的概念用自己的理解讲得很明白”。认真、生动、有意思、透彻、逻辑性强,这些是孟庆春课上鲜明的标签,经过一届届学生的口口相传,孟庆春的《材料力学》课常常座无虚席。
|
孟庆春在《材料力学》讲台上 |
孟庆春老师讲授这门课已经有26年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做梦都知道在哪个地方该说什么话”;即便如此,备课时他也丝毫不敢懈怠。每年,他都会手写新的教学日历,以便根据教学进度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敢于质疑”是孟庆春在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上着力强调的,“教学相长”也是他在工作中体会最深的。曾经有个学生对书上某道“求结构重量最小”问题的求解方法提出质疑,并举出反例加以证明。孟庆春听后,将这一问题完整地分析了一遍,指出了原有解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一部分补充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
|
孟庆春手写的教学日历 |
对于上课,孟庆春将其看做是一种“教师必要的体力劳动”,“认真上课是本分,是应该做的”,并且“做好教学就要舍得投入”,他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想法,备课、授课、答疑、习题点评等各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宇航学院2014级本科生李雪冬同学表示,“孟庆春老师给学生答疑绝不让助教代劳。”刚刚开课的时候,孟庆春会专门留出答疑的时间,当发现效果并不显著时,他就依据学生的机动时间进行调整,每堂课提前半个小时来到教室为学生答疑。课下的线上答疑,如微信、短信、邮件之类,孟庆春的回复也都很及时。对一些学起来比较吃力的同学,他还会重点关注,甚至在补考前将需要参与补考的同学约到办公室为他们答疑。他带的研究生杨素淞同学提到,经常有同学来材料力学教研室找孟老师讨论问题,甚至有很多是从沙河校区赶过来的。
2008年,由于教师调动,学院希望孟庆春讲授《导弹与运载火箭结构设计》这门课,这是一门孟庆春自己也没有学过的课。从零开始讲授设计和导弹专业相关的课程,这对力学专业出身的孟庆春来说有着不小的挑战,但他从未“怕”过,甚至一开始便对自己的授课能力信誓旦旦——“导弹的结构设计就是在传力路线上安排材料,关键是传力分析。我能把传力说清楚,讲结构设计就不会有问题”。
|
孟庆春组织学生同一线工程师交流 |
在课程设计初期,孟庆春花时间看了很多和导弹专业相关的书籍,也去请教一线工程师一些实际操作的问题,甚至会邀请工程师来做讲座“现场说法”。为了让课程更具实用性、便于理解,他特地设计了两次现场课,到航空航天博物馆和宇航学院导弹教研室参观导弹和飞机结构,了解导弹发展历程。丰富的课堂形式使许多同学对导弹结构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以为非”的思维培养
曾经担任过宇航学院党委书记的孟庆春,在一线工作中对于大学有着自己的体会:“大学一定是以课程学习为主的地方,课程学习不是高中式的刷题,而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培养,是一种综合素质的锻炼。”他在与大一学生的新生研讨课及与学生的线下交流时,将这些想法总结为“四学”:想学——志存高远,有追求;肯学——实干兴邦,肯吃苦;会学——掌握方法,循规律;能学——营造环境,得保障。
|
孟庆春新生研讨课“宇航论道”课程提纲 |
面对 “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北航本科人才培养方针,孟庆春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工科生的辩证思维、严谨思维的培养方面,即如何从多方面证明自己所做东西的正确与否,他引用管德院士的话将其称之为“自以为非”的“找错”思维,这也是他自己在做科研的过程中的感悟。在每次的作业批改与习题总结时,孟庆春总是对学生“马虎”算错的情况尤为较真,“我们学校是做航空航天的,我们的人才最终是要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科的严谨如果没有培养出来,那么基本上就是个废材。”
严谨、细心、认真、负责,这构成了孟庆春的科研态度和教学方向。
心血育桃李
“教书育人这四个字中,育人最为重要”,孟庆春认为教师的职责更重要的在于“立德树人”方面,“大学生将来是社会的精英,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引领尤为重要。”在与学生进行线下交流时,他会特意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孟庆春所带的研究生高同州说,“孟老师是一个很注重学生个人品德的人,尤其是诚信方面。”
|
孟庆春和课题组师生交流 |
在课余时间,孟庆春喜欢和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惑,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宇航学院研二学生王福麟表示,自己在选择孟庆春做导师的过程中,孟老师给过他很大的鼓励,让他在专业不同的情况下仍坚持自己的兴趣;工作学习过程中,孟老师与自己和同学们的交流也非常频繁,“他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父亲的感觉,完全没有架子。”研一学生李雪冬也说,孟老师会经常询问他的近况,并作出相应的指导。
传承的意义
孟庆春认为自己当老师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在北航读完本硕博后留校,算来和这个校园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情感。
从1984年作为学生在北航上了第一堂《材料力学》课,到1994年作为老师在北航讲了第一堂《材料力学》课,时光的荏苒对他来讲,其重量莫过于这份传承的意义。学生时代的《材料力学》的课堂笔记还收藏在孟庆春的手边,他时常会翻出来看一看,笔记的第一页写着吴鹤华先生和朱国粹先生的开课寄语“志当存高远”,这句话他一直铭记于心,并在自己的课堂上每每将这句话转赠给在座听课的学生。
|
孟庆春学生时代《材料力学》课堂笔记 |
孟庆春特别说,自己的教学方式深受材料力学教研室的前辈的影响,尤其是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张行教授。在没有ppt的年代,教师上课时会准备两份手稿,一份是黑板稿,一份是讲稿。黑板稿的设计需要提前了解教室黑板的大小,最大化利用黑板的每一寸空间,做到“整节课不擦黑板”的效果,方便学生记笔记;讲稿则更多的是例子的引入和内容的衔接,目的是合理安排上课的节奏。作为孟庆春的导师,张行先生在孟庆春的博士论文的空白处写满了批注,为了工整会提前打好横线和格点;当时没有条件打印,张先生在写论文时,先用铅笔写好,再用钢笔描一遍,以方便复印,然后投稿;在推导公式时,为了工整、清楚,张先生都是在稿纸背面用铅笔书写。这些工作教学习惯都被孟庆春学习了过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孟庆春综合利用ppt、黑板和讲稿进行备课;而在总结教学工作和审阅学生论文时,若是手写则一定是用稿纸的背面方便工整书写。
|
孟庆春的手写黑板稿 |
“孟老师立德树人,治学严谨,对学生既热爱又严格。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充分肯定及支持学生的科研兴趣的发展,是良师亦是益友,是学术楷模也是人生导师。”一个同学这样评价。
|
孟庆春课题组今年教师节的合照 |
坚守三尺讲台二十六载,孟庆春以严谨的教学态度、辩证的教学方式、生动的教学风格、专业的教学能力为一代又一代北航人奉献着自己的岁月。课堂上,他深入浅出;课堂下,他平易近人。春去冬来,孟庆春一直守在《材料力学》教研的第一线,春霖滋沃土,矢志育新苗。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