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师说】张有光:要能听到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4-10-08

近日,一条拍摄于北航教室内短短16秒的视频,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留言和点赞,视频冲上微博热搜,被多家媒体报道。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同学们正在教室排长队,等待老师为他们的教材签名,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当时坐在讲台前的正是该教材的主编、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张有光教授。

同学们纷纷表示,教材作者亲自讲解课程,让人感觉非常亲切,“有一种追星成功的感觉”。

“没想到那么多同学来找我签名,确实很有成就感”,面对同学们高涨的热情,已经有33年教龄的张有光老师心中既兴奋,也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在肩:“要是教材的修订工作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要求,就对不起广大读者”。

立德树人 专业引导结合新生教育

这本“火”上热搜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首次发行于2013年,已经多次再版,年发行量近2万册,被180多所学校选为教材。它不仅考虑专业内涵的解读,还结合新生教育与大学规划,将专业引导与新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主编张有光对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课程近20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截至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课程累计有3000多名北航学子选修,近年来每年选修人数300人左右。

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一切要从2007年说起。

大一新生常常面临信息超载、时间碎片化、评价多元化带来的迷茫,如何认识专业?如何认识大学?这是大学新生教育和专业导论课程的需要探索的问题。2007年,张有光担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教学副院长,他开始探索这一难题。

“ 一门专业导论课程想成为“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收获,更重要的是打开视野,感受未来人才的多样性、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张有光如是说。

为了做好教学提升工作,张有光全程参与冯如杯、电子设计竞赛、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深入了解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经历3年学习、思考和实践以后,2010年,张有光重新设计了“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课程。

他选择从身边事物出发,以智能手机作为切入点追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产业创新的演变历史,“选择智能手机,不只是由于其产业重要性、技术综合性,而且同学们已经具有长期使用经验,由此追寻背后的科学原理、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创新创业,容易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符合认知规律和教育原理。”张有光这样解释授课之初的想法。

张有光说:“ 希望学习这门课程的同学,通过漫游电子信息领域,感受技术创新创业案例,关注行业先驱者的个性特质,追问其成长历程,探索自我的个性化大学教育之路。”

在教学中,张有光还会充分展示我国在移动通信、卫星导航等领域的发展历程,增强同学们对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信心。期间穿插北航教师和校友的科研成就,增强专业培养能力的信心。在大学教育思想的介绍中,他还通过讲述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与当前新工科教育改革成就,为同学们拓展全球视野的同时播撒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种子。“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等系列课程成为全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

为优化教学模式,张有光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作为优秀作业的交流平台,激发同学深入思考的热情,也为其他同学打开了思考的角度。作为主讲教师,通过辅导同学修改过程中,张有光也更好地理解了学生的多样性以及对课程的要求。5年来累计发布的400多篇推文也为教材的下一版修订提供了更新素材。

2014年,张有光又承担起了探索“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的重任。2015年春季,首批新生研讨课“走进自旋电子世界”“走进光电世界”开设,让新生触碰学科前沿,走进科研实验室,接触先进仪器、感受研究氛围。取得经验后,同年秋季,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设了15门新生研讨课,让每个新生至少可以选修1门。张有光自己主讲“从智能手机谈起”,基于视频公开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迄今为止,“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课程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等荣誉。《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国电子学会“全国电子信息类优秀教材”一等奖、校首届优秀教材特等奖等奖项。近年来,张有光15次受邀全国教育会议分享专业导论课教学经验,2024年举办了首届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暨实验教学研讨会,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未来挑战。

创新教学 工科课程融入人文哲学意蕴

“人文关怀先于专业技术,作为教师要能‘听到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是张有光经历多年教学积累后最深刻的感受。他主讲的另一门课“随机过程理论”,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抽象难懂,被同学们戏称为“随机过程,随机过”,调侃的背后的是学生们无法读懂、读深这门课业的困扰。

2012年,张有光开始了小班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教学,他从问题导入、问题分析、数学建模、问题解决、应用拓展几个模块为切入点,坚持逻辑演绎与思想诠释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知识被重新发现的乐趣。课外学习,他则尝试基于探究项目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探究项目以基本概念为核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团队合作,追溯随机过程的发展历史、挖掘其应用价值,体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甚至人文哲学意蕴。

“教育是师生共同探险的旅程,作为教师需要懂得‘示弱’和‘留白’,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助推学生成长和发展。”这就是张有光在教学中引导同学们的“法宝”。他说作为老师,在初期既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也要有等待成长的耐心,“让子弹飞一会儿”,同学们在自由探索中展现个性、获得“挫折经历”,而老师也在这个过程中更加了解同学们的特点;在中期,当同学们感觉无路可走的时候,他“顺水推舟”的指导,让同学们获得“柳暗花明”的感觉。在后期,引导同学们,将自己的探究历程总结出来,让经验得以升华和内化。

“随机过程理论”的教学改革经验获得了校内外高度认可,它是学校首批研究型教学示范课,2019年受邀第四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讨会教师发展分论坛分享经验。

深耕教研 助力学校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有光深知在提升教育教学这场“马拉松”中,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在担任本科教学副院长期间,张有光充分挖掘学院教学科研优势,协助建设了一批高质量教学团队,将优势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

在30余年的教研生涯中,张有光主持完成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计划,北京市、校级重大/重点教改8项,参与教育部新工科教改项目4项。他主讲“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等4门课程,编著教材3本。在教学成果方面,张有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10,202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排2,2018;排3,2009)、国家级教学团队(排6),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014)、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牵头)等教学荣誉。2022年,他指导的空天电子信息实验教学团队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荣誉称号。

张有光和所在的实验教学团队

张有光还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连续四届获校青教赛优秀组织奖。2017年他被任命为学校青教赛总教练,构建校级教学能力培训体系,2019年取得了历史性好成绩,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

2020年5月卸任教学副院长后,张有光兼任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培训专家组长,在探索教师教学发展咨询体系、优化教师教学培训体系的路上持续探索,其成果在第十四届至十七届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培训(基础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张有光获得北京市教育系统 “教书育人榜样”称号。

(素材来源: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11 月
06
11 月
06
11 月
06
11 月
06
11 月
04
11 月
04
11 月
04
11 月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