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奋斗】胡乔枫:从北航外语学子到北影节新锐导演

发布时间: 2025-04-25 / 点击数:

从语言到荧幕,从灵感到现实,在群星闪耀、光影交织的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一部入围作品《最伟大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多元的背景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体验,这部优秀作品背后的新锐导演,就是北航外国语学院2020届英语专业文学系毕业生胡乔枫。

2016年,胡乔枫入学北航外国语学院,2025年1月,他编剧导演的科幻电影短片《最伟大的作品》顺利在北京电影学院完成展映,入围第15届北影节短片竞赛单元,与此同时,胡乔枫作为联合导演参与的24集青春网剧《再见十八班》,在爱奇艺平台上映。

胡乔枫参与2024湾区电影短片创作季线下展会

4月21日晚,胡乔枫带着入围本届北影节的影片《最伟大的作品》重返母校,与北航师生进行交流,场面温馨,气氛热烈。

师生们不仅观看了这部聚焦AI与艺术碰撞的佳作,更与胡乔枫导演及主创人员展开零距离互动,深度探讨跨界创作背后的逻辑、拍摄趣事及时代命题。

活动现场

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新锐导演,听听胡乔枫的自述。

胡乔枫说:“ 很多人对语言专业有一种刻板印象,以为‘学英语=学翻译’,是一项即将在AI时代被淘汰的技能。而我在多年后回顾大学四年的语言学习生活,才明白原来真正学会的是“沟通和理解”。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在走向社会的这些年里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在本科四年对语言的学习和探索后,我最终选择了影视行业,尝试用电影的语言和这个世界聊一聊。”

知识的呼应 启发对科学与艺术的思考

“入学第一课,卫乃兴院长说,作为新时代的北航文科生,必须至少掌握五门语言:中文、英语、数学、计算机(python)、音乐。”胡乔枫对初入北航外语学院的情景记忆犹新。

大一期间,胡乔枫修完了“三史两读”——艺术史、中国文明文化史、西方文明文化史、中国经典研读、西方经典研读,也能和理工科同学简单切磋“高等数学”、“航空航天概论”、“Python的N种打开方式”。

胡乔枫学习《航空航天概论》

回忆起在北航就读的时光,充满了精彩的瞬间:高数老师在课上提倡用数学原理作诗,写得好的同学可以免写期末大作业;声乐鉴赏课上,同学用傅里叶变换解释为什么有些和弦听起来更好听;计算机课上老师刚讲完循环递归,文学课上老师又讲起了无限嵌套循环的元叙事……文科和理科,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知识,却能形成奇妙的呼应,串联起科学和艺术的世界。

胡乔枫深深被这种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联系所吸引,也恍然间明白原来大家一直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说着同一种“语言”。“古今中外,人类一直在用共同的创作打破语言的藩篱。”胡乔枫如是说。

“风洞计划”工作室——在北航求学期间的初尝试

在短视频还没有兴起的年代,胡乔枫就开始了校园视频拍摄的尝试,希望“在北航营造一种年轻朝气的校园文化”,得到学校支持后,他很快集结到了各个专业的伙伴,大家专业各不相同,包括飞行器设计、自动化、计算机、新媒体、外国语等等。2017年,“风洞计划”工作室正式成立。

胡乔枫在沙河校园沙龙讲述工作室理念

一次艺术实验

他们既拍摄视频,也开发校园原创周边,有时候一起讨论“冯如杯”比赛选题方向,有时候也异想天开——甚至有人开玩笑提出要通过光纤维在教学楼里做一个飞机形状的艺术装置吊顶。“每一次的活动,都感受着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对创新和创造的无限向往。”胡乔枫说。

工作室为各学院比赛项目拍摄视频

工作室拍摄MV

“风洞”一词对于每个北航人来说都不陌生,它是每一架飞机从图纸到蓝天的必经之地,也是检验人类大胆构想的实验室。成立“风洞计划”工作室,胡乔枫想要传达的是一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我希望让所有人感受到科学和艺术相互交织相互碰撞,从而迸发出来的强劲生命力、创造力。”

“风洞计划”工作室部分成员合照

用课堂知识拆解电影 构建属于自己的表达系统

自从开始拍摄视频之后,胡乔枫越来越喜欢看电影,也开始尝试拍电影。他经常去中国电影资料馆看电影,从北航出发,每次都会路过北京电影学院。“当时特别期待,有一天自己的电影也能在北电进行一次放映。”

临近毕业,在不断的实践中,胡乔枫逐渐坚定了个人对于创新和表达的迫切需求,勇敢地选择了电影的道路。他并非科班出身,但是,“电影又何尝不是一门语言呢?”胡乔枫开始尝试用在课上学到的知识,拆解电影这套极其复杂的语言体系。

一个镜头就是一个词汇,一场戏就是一个句子,一个蒙太奇就是一个段落,剪辑就是用不同的语法去表达。胡乔枫用文学、修辞学、语言学的知识,把电影拆解成了不同的符号和元素。北航老师们也支持他的跨专业梦想,尽可能帮助一起构建这套从0到1的、属于他自己的表达系统。

在成均馆,胡乔枫认识了一群一起拍电影的好朋友

文学课上,胡乔枫和老师聊戏剧原理,拆解不同电影的叙事结构。老师引导他通过精神分析、拉康镜像理论提供的不同视角,来更好理解故事的人物和主题。修辞学老师告诉他,修辞学研究的就是怎么使用语言表达、说服和影响他人。而电影也是通过影像、声音、剪辑等元素进行修辞表达。语言学课上,老师用符号学拆解电影中的视觉符号(镜头角度、构图、颜色等)和声音符号(台词、音效、音乐等),用话语分析去破译电影背后潜在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含义。老师们也鼓励胡乔枫多出去走走,和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大三下学期,他交换到了韩国成均馆大学,这里拥有韩国顶尖的电影专业。

大四学年,胡乔枫在邢春丽老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理解的电影表达体系写成了本科毕业论文。2020年本科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深圳正式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

2020年胡乔枫从北航毕业

《最伟大的作品》:在科技风暴中呼唤爱

《最伟大的作品》海报

2025年1月,胡乔枫来到了北京。他的科幻电影短片《最伟大的作品》在北京电影学院进行放映。在校时种下的愿望,已经在毕业后的拼搏和汗水中,悄然开花结果。

著名导演谢飞点评指导《最伟大的作品》

放映现场,胡乔枫邀请了北航老师们

《最伟大的作品》的主旨是对AI时代的技术反思,用温暖的亲子情尝试解答AI时代的焦虑,在科技风暴的中心,重新呼唤对人的价值、人的情感的关注。

《最伟大的作品》剧照

作为胡乔枫首部长片电影的先导短片,《最伟大的作品》得到了众多业内专家的认可。今年,胡乔枫会带着它和更多观众见面,也会继续扎根科幻题材创作。

胡乔枫说:“ 非常感谢母校北航,感谢外国语学院,是学校的包容和支持,才让我可以勇敢追逐梦想。北航理工科的底色启发了科学探索与思考,外语专业培养了我的人文关怀与素养。而我也将继续怀揣着这份关于科技和艺术的思考和表达,在追寻电影梦想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祝愿所有的北航人都能仰望星空,一起大踏步地向未来迈去!”

(素材来源:学生工作部 外国语学院)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