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9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每年我国进口医疗设备、器械和耗材的支出达上千亿元,专家呼吁医工整合——医学和工程科技不能跑在两条轨道上记者赵秀红 本报北京1月29日讯(记者赵秀红)“医生懂医,但是不会做设备;工科的人会做设备但是不懂医。每年我国进口医疗设备、器械、耗材的支出达上千亿元,医工整合是中国医疗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发展中国自己的创新医疗设备和产品。”今天...
《光明日报》1月27日教科文新闻8版以专题形式报道“月宫365”创世界纪录,共三篇文章:志愿者在“月球”生活200天后“重返”地球——“月宫365”创世界纪录志愿者在舱内收集数据 “月宫365”实验工作人员供图1月26日,一组志愿者和二组志愿者在舱内向外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在月球长期生存,在火星种出第一颗土豆,在小王子的星球种出玫瑰,在广袤的沙漠、茫茫的深海...
《人民日报》1月27日头版图片配文报道:1月26日,“月宫365”实验换班仪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举行,4名大学生自去年7月9日起已在这个密闭空间连续驻留200天。这打破了之前国外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月宫一号”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是实现人类长期地外生存的关键。图为舱外的工作人员在观察记录舱内状况。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编辑:史
新华社2018年1月26日报道:我国创造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的世界记录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记者 李江涛)“月宫365”实验换班仪式26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举行,4名大学生自去年7月9日换班入舱已在这个密闭空间连续驻留200天,打破了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据“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介绍,“月宫365”实验的主要任务是研究...
海外网2018年1月26日报道:“月宫365”实验再换班舱内驻200天创世界纪录1月26日上午,室外寒风凛冽,北航“月宫一号”实验室内却人头攒动、气氛火热。在这里,“月宫365”实验举行第二次换班仪式。自去年7月9日第一次换班以来,二组4名志愿者刘光辉、伊志豪、褚正佩、王伟已在“月宫一号”实验舱中连续驻留了200天。这次的实验打破了此前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