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新闻联播》2024年5月22日(总台央视记者梁铮铮马力)报道:我国科研团队突破微尺寸驱动瓶颈研发“昆虫”机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历时15年取得微型动力技术新突破,研发出仿生“昆虫”机器人,实现2厘米微小尺寸的脱线可控爬行。“昆虫”机器人采用电磁振动驱动,前肢可实现每秒振动200次,从而前进和转弯。据了解,微型动力技术的成功研发有望推动微型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助力灾后搜救、设施损伤检测等。媒体链接...
CCTV《新闻直播间》2024年5月22日(总台央视记者梁铮铮马力)报道:昆虫机器人来了【主持人】前面短片中大家看到的“昆虫”机器人,身体最长尺寸仅有2厘米,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历时15年,自主研发的微尺寸仿生机器人。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昆虫机器人。点击图片观看视频【解说】置身一堆石块儿之间,“昆虫”机器人行动矫健、穿梭自如。经历了砂石环境的考验,“昆虫”机器人还能挑战什么特殊任务呢?——这不,眼前...
央视新闻客户但2024年5月22日(总台央视记者梁铮铮马力)报道:步态十分灵巧逼真!机器昆虫从科幻“爬”进现实“昆虫”机器人,身体最长尺寸仅有2厘米,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历时15年,自主研发的微尺寸仿生机器人。置身一堆石块儿之间,“昆虫”机器人行动矫健、穿梭自如。经历了砂石环境的考验,“昆虫”机器人还能挑战什么特殊任务呢?——这不,眼前这只“昆虫”进入了航空发动机内部,它要完成机器内部环境的检测...
《现代教育报》2024年5月21日第4925期(记者赵艳国)报道:赵慧洁:擦亮“慧眼”看地球她建立了北航“遥感科学与技术”教育部紧缺本科专业、国防紧缺学科,主讲的“光电子技术”获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她在科研中敢啃“硬骨头”,以创新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提高空天复杂环境中光谱—结构多维探测能力,实现精准智能感知;她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将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和“陀螺精神”融入工作全过程,筑牢思政工作生命...
新华网2024年5月14日(全媒体记者任海怡)报道:合肥与北航校地合作启新程“天都-北航”深空探测联合实验室揭牌发挥高校强势学科和优势力量,充分链接校友资源,引进培育一批“硬核”科技型企业,是合肥“向新力”的生动表现。5月13日,在合肥市新站高新区少荃湖畔,合肥与北航校地合作开启新程,创新潮涌,向新而兴。【过去】北航与合肥的“牵手”早在2016年,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就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签署了全面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