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新闻1+1》2025年8月29日就高校未来学科设置的优化调整连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闫晓军:
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为哪般?
【主持人】晚上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9月1号就要开学了,对于2025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其中有一些人在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要学到的新专业可能是第一次出现在大学校园里,因为我们知道,在2025年的高考招生目录当中,今年的845个专业当中有29个都是新专业,它们包括了比如说人工智能教育、低空技术与工程、智能分子工程、国际邮轮管理等等。而且与此同时,全国高校一共新增的专业点是达到了1839个,同时也有停招和撤销的专业点。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专业调整的力度是不小的,而同时新增的这些专业显然也和眼下的国家战略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都是密切相关的,这两年优化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及解决人才的供需矛盾,一直是我们高等教育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两天国家层面又对外公布了《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也是要进一步的去解决机制和模式的问题。这样的一个机制本身,它是希望能够解决眼下的哪些具体的短板,它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今天的节目我们共同来关注。

【解说】202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设立了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2025年启动招生,采取高考直招加校内分流,加留学生三轨并行模式,这三个渠道共同构成了北航低空技术与工程的本科专业。

【视频连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闫晓军:我们在北航的北京的校区主要是侧重低空理论的教学和基础科研,杭州校园主要是侧重制造试飞与成果转化,为了便于对接长三角经济群,企业基地提供工学交替轮岗实践,像中国商飞,还有小鹏汇天都参与我们人才培养。
【主持人】未来学科设置的优化调整,当然一方面我们得从长计议,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得闻风而动也是要及时,这方面肯定最有发言权的是高校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连线一位嘉宾,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副校长闫晓军,同时北航也是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的试点高校之一。闫校长您好,我们知道北航这两年来一直都是承担着一个试点的这样的一个工作,尤其是在超常布局新型学科方面,您能不能告诉我们对一个高校来说,它如果要去做一个新型学科的调整,仅仅是一个加减的工作吗?背后需要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

【视频连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闫晓军:我们都知道这个学科专业是一个高校的基本的人才培养制度,一般是一个学院办一个学科或办一个专业。我们这次办低空技术与工程这个专业是超常规的,采用了6个学院7个一级学科,然后从这里头来选取优秀的师资来办专业,低空技术与工程并不是航空科学技术的复制或者粘贴,因为它载运工具不一样,像低空的立体交通、无人机,还有它对适航安全要求特别高,就需要我们采用这种多学科的、多专业的师资队伍来培养人才。另外它也不是简单的把它们合并到一块,比方说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科专业,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学体系,包括培养大纲,包括教材以及包括实践体系,以及包括贯穿其中的思政教育,都是我们建立新兴的专业学科高校需要在这方面认真准备的。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这两年我们在强调学科的调整机制的一个背景,或者说它的一个前提是我们在人才供需的结构上出现了矛盾。那么从您的切身的体验来看,您认为目前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状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尤其是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市场对人才需求方面到底面临一些什么样的现实挑战?
【视频连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闫晓军:这个我想先介绍一下,传统我们人才培养都是按学科或者专业来培养的,这个时候人才就具备一个单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我们知道现在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是我们知道新兴学科,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这些新兴的学科和传统学科的交叉融汇,使得传统学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科的交叉性特别强。第二个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特别强,我们都知道现在一些新兴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后,一些初创企业它本身员工的素质创新能力就特别强,这样的话,我们传统按照单一学科的这种培养的人才,在学科交叉性和在创新能力方面是有欠缺的。像我们北航在未来空天技术学院里头培养人才的时候就不分专业,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工科知识以后,采用项目和知识迭代的这种迭代来培养这种让他具备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同时通过项目来培养他的创新能力,这样培养的学生才具备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主持人】我们看到这次行动方案当中,它也列出了6大机制,很多的行动的具体的做法等等,我们也很关注它会给高校的未来带来一些什么样具体的改变,比如说我们一直在强调对于急需学科的超常布局,从高校的角度来说,怎么样去准确的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
【视频连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闫晓军:这次行动计划里头我觉得有两个机制比较重要,一个是他给出了教育部牵头,包括工信部和其他部门,最后我们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对重点行业或者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的预测,这个预测就可以帮助高校在招生、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方面,给一个及时的、全面的、宏观的信息,高校根据预测信息来及时的建立新兴专业交叉学科专业,这样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第二个机制就是刚才说到的高校有很大的自主权,自主权体现在想建什么专业,你就根据自己的优势专业来给这个专业起名字,来补充它的内涵,培养自己的学生,及时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主持人】我们看到这个行动方案里面也在强调说一手要抓长效,另外一手最重要就是要抓重大的行动。现在从您的角度来看,高校的自主权能到什么样的程度,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来扩权?
【视频连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闫晓军:目前高校的自主权主要是面对一些头部的高校,就比较优秀的高校,后续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新兴学科建立积累的一些经验,会进一步扩大到这个范围会更大,高校的范围会更大。
【主持人】要做好专业的调整和优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师资力量,接下来高校怎么来储备足够和能够满足需要的适合的教师力量?
【视频连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闫晓军:对于师资力量的话,我觉得是这个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非常核心的内容。高校面对这种新兴的国家急需的学科和专业,我想有三个路径可以培养优秀的师资。第一个就是高校通过当前的一些国家的重点研发计划或者重大科研计划,通过参与重大科研计划来培养一批优秀的师资和青年教师以及包括研究生,这些师资可以充实到新兴的专业和学科建设队伍里头来。第二个就是我们可以更好的使用人才,让人才发挥其才能的良好的氛围,吸引世界范围内顶尖的高校来参与我们学科和专业的建设。第三个我想还是社会资源方面,就是我们可以利用企业的一些高端的人才来共同参与我们的学科和专业介绍。

【主持人】在优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实际上大家也会有这样的担心,说新的学科当然好,但是别一哄而上,盲目的上马,包括在昨天教育部的通气会上也谈到这个问题,您认为怎么样能更好的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和出现?
【视频连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闫晓军:所以我觉得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各个高校应该结合自己的传统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然后再根据国家的急需,根据学科发展的需求来建一些新的学科,而不应该把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来做这个事儿,这样培养的人才质量难免不太好。
媒体链接:https://tv.cctv.com/2025/08/29/VIDE3zXpooAm5OVkKcRbAvXr250829.shtml?spm=C45404.PZSz5yUtXtNf.EwQ8Y5Z143Gh.38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