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一院一品”】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丰富航空报国精神育人场域 打造三融三促思政育人大课堂

发布时间: 2025-11-26 / 点击数:

北航新闻网11月26日电(通讯员 乔梁)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北航历史最悠久、最具空天特色的学院之一,自1952年建院以来,始终与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同向同行,积淀了深厚的航空报国精神与文化底蕴。

近年来,学院依托在航空航天领域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将航空报国精神系统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探索形成“文化吸引—情感认同—精神内化”的思政育人逻辑,通过将航空专业特色融入校园文化生活、航空行业优势融入社会实践课堂、航空科研优势融入学生科创实践,促进学生厚植情怀、坚定信念、履践使命,构建起精神文化引领、专业行业融合、价值信念固化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取得显著育人成效。

专业优势融入校园生活,厚植学生赤子情怀,实现文化吸引

大力发挥航空领域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优势,将航空报国元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厚植情怀、强化文化吸引。

传承航空报国精神血脉,以院史院情感染学生。充分发掘屠守锷、陆士嘉等极具航空特征的历史人物,以及“三代人的长鹰志”等历史事件的思政育人功能,通过口述历史采访、举办“鲲鹏杯”等,不断加强学生的历史记忆和情怀教育,传承和弘扬与生俱来的航空报国精神。

擦亮航空报国文化符号,以鲜活场景吸引学生。聚焦鲜明的航空特色文化,设计推出一系列生动有趣、内涵丰富的航空文创作品,在学院育人空间打造北京一号、志在蓝天等文化场景,吸引学生关心关注,让思政引领“有形有神”,在潜移默化中让航空报国精神入脑入心。

强化飞行学员互动引领,以同窗友情带动学生。充分用好海空“双学籍”飞行学员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地方学生与飞行学员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实践,以飞行学员百折不挠、爱国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不断强化“我们都是航空人、我为同学造飞机、同学为我保家园”的思想认识。结束了与飞行学员一起的野外生存训练,本科生李亦方说:“经过这次的一起训练,我们已经结下了无比深厚的情谊”。

近年来,学院思政育人做法和成效先后20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牵头发起的“鲲鹏杯”大中学生航空航天知识竞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3000余名大中学子参与。学院上下营造了浓厚的空天报国氛围,学航空、爱航空、干航空成为学生思想共识。

行业优势融入实习实践,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实现情感认同

发挥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行业优势,为学生创造大量深入航空航天研制生产一线开展实习实践的机会,加强空天报国情感认同。

让学生“走出去”,深入主机场所感受航空文化。扎实推进“力行计划”“航行无疆”主题社会实践和社会课堂(生产实习)等,给学生创造更多深入行业企业、航展现场的机会,让学生在国家最新飞机型号现场感受航空工业的壮丽崛起,提升作为中国航空人的骄傲和自豪,坚定成为中国航空人的信心与决心。“这一刻,航空报国精神真的具象化了”,学院本科生张加显在长春航展现场感叹。

把专家“请进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航空大师。扎实开展领航工程,依托北航大讲堂、“北京一号”大讲堂等平台,邀请总师、专家到校作报告,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为同学们展现航空事业光明前景,坚定同学们投身航空、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加强与校友互动,现身说法引导学生。深入实施“领航辅导员”计划,开展“职引沙龙”系列职业发展教育活动,有侧重的邀请在航空航天主机场所就业的年轻校友与在校学生开展座谈交流,详细介绍参与国家重大型号研制的切身体会,发挥朋辈交流引领优势,带动学生积极入职航空航天领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近年来,学院先后邀请孙聪、王永庆、陈勇、黄领才等20余位总师到校,组织2000余人次前往主机单位、航展现场。航空报国、航空强国成为主流价值追求,本科生升学率稳定超过85%,研究生国防系统就业率超过80%。

科研优势融入科创实践,促进履践使命担当,实现精神内化

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有组织的建设学生科创重点团队、参与科创竞赛评比,引导学生在科技创新的火热实践中,将情感认同内化为实际行动。

坚持“以团队带个人”,建设学生科创团队。发挥学院在飞行器设计领域科研优势,支持“北航航模队”和“冯如三号未来飞行器”两个学生科创团队,形成引领示范效应,带动一批热爱航空、有志航空的学生加入进来,营造浓厚的航空创新氛围。

坚持“以竞赛代组织”,建立院级学生科创指导支持体系。周期性组织学生参加冯如杯、挑战杯等竞赛,实现对科创项目的全过程指导督导,提升学生群体的项目执行、团队合作和科研创新能力。

坚持 “以榜样带群体”,建立研究生科研攻关引导激励体系。通过倾向性设立奖助学金、选树科技创新榜样人物等,引导研究生面向国家航空航天技术发展重大需求确定科研方向,开展科研探索,让学生在国家重大型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感悟航空报国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我将努力钻研、攻坚克难,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首届博士生沈元奖章获得者姚卓尔接受采访时说到。

近年来,本科学生科创实践参与率达100%,研究生科研成果水平不断提升,学生连续多届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航模队连续夺得多项世界大学生航模竞赛冠军。

(审核:董雷霆)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