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2025年11月14日整版(A03文汇专题)专题报道宇航学院专家观点及实践育人成效:
商业航天提速发展 湾区经济拓新通道

天宫圆梦、嫦娥奔月、天问探火、北斗组网、羲和逐日……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数年,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名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称「北航」)宇航学院副院长师鹏教授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专访,畅谈「十五五」规划建议描绘的航天强国建设宏伟蓝图,并为香港航天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作为多名航天型号任务总师、航天员的母校,北航将深入与香港大专院校合作办学。按照计划,今年11月底,师鹏将与同事一起赴港,面向香港中学教师开展授课培训,他们组织和开发的航空、航天科学教育系列课程明年将在全港推广,启发青少年对航空、航天科技的兴趣。(香港文汇报记者 刘凝哲、郭瀚林 北京报导)
在刚刚发射的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北航2010级本科生、中国目前最年轻的航天员武飞担任航天飞行工程师首次在天宫空间站亮相,为有「航天总师摇篮」之称的北航再添光彩。北航曾培养过多名航天总师,从北航首届毕业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到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北航毕业生奋战在中国航天事业各个领域。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出色完成神舟十六号任务的桂海潮,曾是师鹏同专业的学弟,目前也同在北航宇航学院任教。
年轻人需「不解决问题不甘休」
在国家航天事业快速发展背景下,香港掀起航天热。来自香港的载荷专家也将有机会进入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更多香港青少年将「星辰大海」作为人生追求。「我的同事桂海潮教授作为中国第一位载荷专家登上宇宙,首次验证了『科学家+航天员』模式的成功。我认为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不解决问题不甘休』的韧劲和定力,这是每一个有志于航天事业的年轻人都应该学习的。」作为培养航天工程师的导师,师鹏对香港青少年给出三方面专业建议。
面对太空里复杂环境,身心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是必要的。「首先,一定是要锻炼好身体,身体素质是第一位的。」师鹏说,第二,除拥有相对优异学习成绩外,一定要拥有能够把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三点,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长期面对手机,相对缺乏沟通交流能力,一定要拥有团队协作能力,这也是北航在培养航天工程师时最关键的能力。
月底来港授课培训 邀大学合作
11月底,师鹏将与同事赴港,面向香港中学教师开展授课培训,他们组织和开发的航空、航天科学教育课程明年将在全港推广,启发青少年对航空、航天科技的兴趣。此外,他也期待着与香港大专院校的深度合作。「香港高校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北航则在工程应用与系统集成方面积累深厚,双方可在空天资讯系统、先进材料、航天生物医学工程等方向组建联合团队,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冀共建实验平台 科研孵化产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师鹏表示,北航期待与香港大专院校开展更多更深层次的学生联合培养,培养学生进入香港和内地特别是大湾区的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双方可以「联合实验室+双导师制」为核心,辅以联合博士/硕士项目、交换与短期访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和产业实习机制,形成「本科—研究生—博士后—青年人才」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新通道。
师鹏还建议香港方面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资助香港本地高校与北航等内地顶尖工科院校共建联合团队和实验室。支持建设联合创新中心与配套的科技展览馆,将其打造为集科研、成果展示、科学教育与产业孵化于一体的高水平学科平台。
师鹏说,如果未来在香港高校的名人墙上,出现一位来自香港的中国航天总设计师,那将是属于全香港的荣誉,也是香港真正深度融合和参与国家航天战略发展的重要标志。
网页新闻链接: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89042904819175424.html
探月不止留足迹 更求人类新启迪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刘凝哲 郭瀚林)当前,全球航天格局正加速演变,太空已成为各国展现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的核心战略竞技场。「有人说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在追赶美国,我并不这样认为,中国是自己追着自己的步伐,在探测月球的路上不断深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副院长师鹏教授认为,在许多科技领域的发展,中国起步比欧美国家晚,中途也不一定一直比其他国家发展得快,「但我们可能最先到达终点」。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中国在期间将发射嫦娥七号、八号探测器,并建设基本型月球科研站。师鹏说,不同于冷战期间以政治驱动的美苏航天竞争,中国实行的探月工程以技术驱动,最终目标是造福国民和全人类。下一步进行的载人登月中,中国航天员将携带更多有利于科学探测的有效载荷,还有可能实现开着月球车探索月球表面。「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在月球上留下中国人的脚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探测,带给我们全人类更多的启迪和发现。」
邀请多国参与 共享样本作研究
师鹏表示:「我们探月工程的每一步都会邀请许多国家参与,探月飞行器中相当一部分有效载荷是各国的实验设备。我们和其他国家合作研究月球采样之后,样本也会提供给他们用于科学研究。」除此之外,他补充指出,天宫空间站(又称中国空间站)的不少用于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的设施,也是面向全球进行科学实验/试验项目招募的,「只要你的实验/试验计划足够完善与优秀,无论你是否来自中国,我们都愿意在中国空间站中帮助你完成。」
网页新闻链接: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89042907969097728.html
籲港抓「十五五」机遇 建亚太商业航天枢纽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刘凝哲、郭瀚林)「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次纳入航天强国建设议题。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也提到推动航天科技发展、支持太空经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副院长师鹏教授提出,香港应该抓住「十五五」规划发展机遇,加快打造「亚太商业航天枢纽」,深度参与到国家航天战略发展之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议重点发展航天金融服务业,举办国际航天投资峰会,建立行业估值体系;推动设立航天产业投资公司,吸引民营火箭、卫星企业落户香港;适度探索建设国际航天仲裁中心,制定亚太地区商业航天标准。
建议本地大学聚焦「软科学」
对于发展太空经济,师鹏建议,香港首先要强化科研创新功能。「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大专院校在基础研究和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具备突出优势,但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形成完整的航天系统科研体系。」可以依托这些高校的科研实力,聚焦航天新材料、遥感数据处理、空间通信与导航算法等「软科学」方向,形成差异化的技术突破,打造航天创新高地。
善用金融优势助产业融资
第二,打造航天金融与投融资平台。香港拥有成熟国际金融体系和市场环境,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为内地商业航天企业提供融资、保险、并购等金融服务,助力资本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师鹏认为,作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拥有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可高效对接商业航天领域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多元化资本。港交所灵活的上市制度可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订制化融资方案,未来可考虑拓展至航天科技领域。结合深圳高端制造、东莞新材料、广州研发资源,构建「香港资本+大湾区智造」的航天产业生态。通过香港平台吸引中东、东南亚资本参与商业航天项目,如为东盟国家提供卫星数据服务。依托良好的签证政策和国际化环境,吸引全球航天工程师、金融法律人才集聚,共同支撑商业航天发展。
第三,发展太空经济应用产业。师鹏建议,围绕卫星数据服务、空间信息经济、太空旅游与教育科普等新兴领域,培育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一带一路」市场的太空经济生态圈,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大湾区拓展商业航天领域
「香港可通过『科技引领 + 金融赋能 + 国际协同』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国际化平台功能,以自身所长对接国家所需,在全球商业航天浪潮中找准定位,为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做出独特贡献。」师鹏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商业航天领域大有可为,香港金融、澳门旅游、珠三角制造、广深科创,将像四块乐高积木,有望拼成一座「世界级湾区」。
此外,师鹏认为,当前中国受制于高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内地航天企业想要「走出去」存在不少困难。他建议,香港立足 「一国两制」 优势,形成「政策+科技+资本+市场」的立体航天生态,推动形成航天产业链集群。「未来,国际著名商业航天公司可以落地香港,内地商业航天营运公司可以扎根香港,乃至国际宇航大会也可以争取在香港召开。」
网页新闻链接: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89042929691398144.html
航天产业热点 在轨维修 重复利用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刘凝哲、郭瀚林)「要让航天技术服务更多的行业,必须把价格降下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副院长师鹏教授谈到,卫星由研发到发射的成本非常昂贵,如美国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造价超过100亿美元,使用寿命却只有10年至20年。他用汽车保养作比喻:「家里买了辆新车,难道就仅因为汽油用完了或者轮胎磨损就报废?目前,包括欧洲、美国和中国都在关注飞行器的在轨维护,包括燃料加注等方面,为航天器延寿。」
冀太空建「4S店」维修保养
2023年到2024年,美国有商业航天公司完成两次在轨燃料加注。「我们希望能在太空中给卫星、航天设施建立起一个『4S店』,通过机器人平台等方式开展在轨维修,尽量把一些高价值的太空基础设施维护好,令可用的时间更长。世界各主要航天国家都在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我相信在轨维护与服务技术在未来几年一定可以取得新的突破。」
中国可回收火箭技术渐成形
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是当前航天工程领域的热点。师鹏表示,SpaceX的可重复使用技术改变运载火箭的成本结构,为其他航天企业提供借鉴。在中国,预计未来6个月至8个月,可回收火箭技术就将迎来关键节点——蓝箭航天和深蓝航天计划在明年第一季前进行可回收液体火箭的发射与回收测试,若取得成功,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到明年,中国年运载火箭发射次数有望超过100次。就像今天从香港坐飞机去北京一样,未来人们很可能每周都有机会坐中国火箭遨游太空。」
「全球太空活动正进入一个以低成本、高效率和高自主性为核心的新时期。」师鹏指出,中国一方面在关键领域积极创新,另一方面更致力于通过实质性的开放共享,将自身的产能、技术与发展经验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贡献中国方案。
网页新闻链接: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89042894253723648.html
新闻报道链接:https://dw-media.tkww.hk/epaper/wwp/20251114/a03-1114.pdf
编辑:贾爱平